2025年10月16日14点30分,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楼307教室内,“AIGC时代的数字媒体艺术跨学科教学新范式——自然博物馆+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实验工作坊”如期开展。
上海市科技系统工匠马鸣一、生态学博士张伟以及上海科技馆鞘翅目昆虫标本制作专家吴匡益,携手此次工坊的学术主持吴延老师,为数字媒体艺术系的同学们呈现了一场自然科学与艺术设计交融的知识盛宴。


传标本制艺精要 启科艺融合新方
首位主讲人马鸣一老师,围绕犬科及啮齿类动物标本制作展开分享。他从选材时对动物皮毛纹理、肢体形态的精准把控,到防腐处理中对肌肉肌理、关节结构的细致留存,逐环节拆解操作要点,让学生直观感受标本制作的严谨与艺术。

马老师特别指出,标本制作与数字媒体艺术领域是相通的——二者均需精准把控形态细节,标本制作可借助ZBrush构建模型,再通过3D打印制作假体。他以上海公安博物馆的警犬标本为例:两只曾参与凶杀案侦破的警犬,因长期展示出现破损,马老师所在的自然博物馆团队为其制作“替身”标本,延长了原标本的展示生命。而3D建模等技术的应用,正是两大领域巧妙结合的体现,彰显了跨界融合的实践价值。

蛇学科普涵今古 艺术援力破难题
张伟老师以“生物多样性之美”为主题,结合蛇类案例进行分享。他解析了蛇类的进化历程、借穴居与低代谢的生存智慧。他还拓展了蛇类的文化关联——中国、古埃及等地视蛇为神明,许多游戏角色的灵感亦源于蛇类,比如说《魔兽争霸》的纳迦、拉娜女神等。种种迹象表明,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设计灵感,始终离不开自然科学的支撑。

但同时,他坦言科学展示上的困境:“蛇类进化、分子生物学等内容难以用照片或视频呈现,现有‘文字+图片’展陈方式可读性较差,文化与蛇类知识结合的艺术化展示也存在不足。”他真诚地希望能够与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人才深度合作,通过借助AI、动态影像、动画等手段,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更为直观的动画或文创产品,提升观众兴趣,优化科普效果。

亲教蝶标实操步 寓乐施教启创思
吴匡益老师则将课堂变成了实践工作室。他手把手指导学生进行蝴蝶标本制作,从温水缓软到精准插针,再到细致展翅,每个步骤都是一门精细的艺术。同学们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快乐,更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了切身体会。

这种“手工赋能精准”的工艺逻辑,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同样鲜明。3D模型打印后手动拆卸支撑装置,与蝴蝶标本的制作异曲同工:既需小心剥离多余结构,又要防刮擦表面,稍有疏忽便影响最终呈现。正是对“手动细节”的共同苛求,让数字媒体艺术与自然博物馆标本制作产生了深层契合的机遇。



结语
此次讲座是自然科学与艺术设计跨学科融合的一次实践,它跳出传统教学中 “学科壁垒分明” 的局限,让学生直观感受到 “科学为骨、艺术为魂” 的融合魅力,不仅传递了生物标本制作技巧与物种知识,更搭建起 “科学原理转化为艺术表达” 的认知桥梁。吴延老师结合学生专业,指出未来的创作可将数字艺术融合进标本制作,在科技的助力下成为新产业。未来,需进一步推动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耦合,培养出既能精准理解自然科学原理,又能运用数字艺术语言进行创意表达的复合型人才,让生物多样性之美通过科技与艺术的手段被更多人看见、感知与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