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招生录取分数线就比肩985,贯通本硕博培养不用升学内卷……今年,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如灼热的“新火”,一登场就有了几乎撼动高教格局的力道。
而这些新型研究型大学将强强联手,新的高校联盟呼之欲出。
10月19日,在第一届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圆桌论坛上,与会高校代表、专家学者对建立新型研究型大学N9(New University)联盟展开讨论。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表示,“我们目前希望有9所高校可以建立联盟,在教育、访问、访学、人才培养方面紧密结合,变成一个虚拟大学,覆盖中国经济活动最强的地区。”

据深视新闻消息,参加论坛的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深圳理工大学、康复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大湾区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深圳技术大学这9所大学或将是N9联盟的成员。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崛起并非空穴来风,伴随着科技革命与社会需求迭代,大学也在不断变革升级。
福耀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表示,1088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和1200年法国巴黎大学的诞生,注重知识传授的第一代大学出现。1810年柏林大学创立,开创了第二代大学,倡导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并重。1904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提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由此开启第三代大学时代。进入21世纪,随着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以前沿科技驱动、学科深度交叉、产教融合为特征,新型研究型大学为代表的第四代大学应运而生。
新型研究型大学开辟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赛道。在这样新颖而又充满奇遇的道路上,我国从未停下深入的步伐。
2020年,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首次将“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纳入国家战略。

政策支持下,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学拔地而起——中国高等教育探索路途上的开拓者南方科技大学,拥有“科教融合”特色基因的上海科技大学,以“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为办学定位的西湖大学,填补国内康复教育体系空白的康复大学,今年刚成立的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大湾区大学,还有正在筹建的空天信息大学、深圳海洋大学……

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不是再建一个985、211或“双一流”,他们有自己的特色和使命,要真正顺应未来产业需求,使教育能主动服务并驱动经济与社会发展。那么具体来说,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新”体现在哪里?
小而精,培养“创新领军者”
相较于传统高校规模宏大、学科门类齐全的“大而全”,新型研究型大学在办学规模上展现了“小而精”的鲜明特色,两者的人才培养定位采取了差异化路线。
“小而精”首先体现在招生规模体量相对较小。比如南方科技大学从2012年首招本科生188人,到2025年稳定在约1400人;西湖大学截至目前仅累计招收了426名本科生;深圳理工大学2024年仅在广东省内招生120人,第二届扩招到8个省份360人;大湾区大学首届招生80人,福耀科技大学2025年招生人数则仅为50人,远远小于传统高校每届几千甚至上万人的招生规模。
在此之下,新型研究型大学普遍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师生比一般为1:3—1:5,导师制成为标配。康复大学实施1∶1导师制,形成“学术指导+成长陪伴”的双维培养模式;福耀科技大学甚至为每个学生配备4个导师——生涯导师、科研导师、企业导师和学业导师,真正实现了一对一。

图源:康复大学
这使得新型研究型大学在教学过程中更易集中优质资源,以聚焦学生的个体需求和自主选择,提供更多的学业指导、师生互动及参与科研项目机会等,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尤其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具有比较优势。
瞄准“新工科”,交叉融合
做精做出特色更体现在新型研究型大学对学科专业的设置上。没有追求学科全面覆盖,这些高校不约而同将着力点放在“新工科”上,集中资源发展和培育几个优势学科。
地处湾区,背靠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多个国家级实验室和科学装置的大湾区大学,这些重量级平台均与材料学科有关,湾大在大方向里找到自身发展的关键点,设立了物质科学学院。校长田刚院士表示,数学+人工智能是湾大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大湾区大学也正在向教育部报备开设人工智能、未来机器人、通讯工程、智能计算等新专业。
深圳理工大学则走在学科交叉的前线。作为一所冠有“理工”二字的大学,却没有传统理工大学常见的理学院、工学院,合成生物学院、生命健康学院、算力微电子学院……学校首批设立的七个学院均为学科交叉学院。这些具有“复合”特点的学院正是深圳理工大学创办的初衷之一——打破学科壁垒、突出交叉融合应对挑战。交叉之下,深理工科研成果更是“王者开局”,仅2024年一年就和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同发表论文2840篇,其中SCI论文2244篇,CNS及其子刊论文149篇。

图源:深圳理工大学官网
对接产业需求,注重科研实践
若说“小而精”的办学规模和学科布局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那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则让教育与产业、科研的链接更加紧密。
上海科技大学63%的课程采用基于研究的教学模式,82%的本科毕业生在大三前进入实验室,平均每周科研实践时间超过6小时,60%的研究生参与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相关的科研项目。学校还与高科技龙头企业深入开展合作,共建多个联合实验室,培养高水平研究生。
带有鲜明“宁波印记”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抓住本地制造业强的优势,瞄准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共建研究院,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实践。依托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建设的宁波市先进制造工业仿真重点实验室,聚焦汽车工业、能源工业、海洋工程等支柱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了仿真计算、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与高端制造领域深度融合。
多元评价,鼓励自由探索
新型研究型大学“多元融合”的办学理念与“小而精”的规模优势,为探索灵活开放的扁平化治理提供了有利条件。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不止一次呼吁,给青年人才更多机会,允许失败、宽容失败,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环境,这一点深刻体现在南科大灵活的人事制度上。学校实施“PI制自由探索+团队有组织科研”组织模式,在为教师创造一流科研环境的同时,产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科研成果,仅2024年,学校在CNS主刊发表论文33篇。
西湖大学想要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校长施一公表示,这里不提倡“卷”。学校鼓励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平等、多元、包容的学术环境,坚持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姜汉卿团队研发的柔性变刚度机械臂,从机械臂细分赛道突围;王睿团队带来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不断突破现有“天花板”……这些前沿领域的成果,是西湖大学创新氛围下的生动实践。
开拓的意义,是成为未知道路上的第一盏灯,走出更遥远的距离,探寻更多的可能。新型研究型大学作为新生力量,会在高等教育的星海中持续航行,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特色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