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全国中小学科技教育校长局长专题培训班举行。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以下简称:西南大学附中)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勇受邀在全国中小学科技教育校长局长专题培训班上作交流发言。
此次直播面向全国教育系统,吸引超25万人次在线观看。张勇以“科技智趣学思行悟——科技教育‘研-实-创’模式探索与实践”为主题,系统分享了该校深耕科技教育的创新成果与特色经验,生动展现了“大学里的中学,中学里的大学”的独特育人生态,引发广泛关注与好评。
创新模式:构建“研-实-创”科技教育新生态
西南大学附中始终秉承“立人·新民”办学理念,践行“行己有耻,君子不器”校训,在科技教育领域持续探索。张勇介绍,学校历经多年实践打磨,形成了以“研究-实践-创新”为核心的递进式教育模式——“研”为源头,鼓励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实”为路径,推动创意落地验证;“创”为目标,内化科技创新素养。三者螺旋进阶,形成科技教育的稳固根基。
该模式的落地以“问题驱动”为底层逻辑,贯穿课程、教学与支持体系全过程,引导学生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跃升;通过“多样化学习”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提供分层分类育人路径;依托“跨学科整合”打破学科壁垒,开展特色实践活动;更构建起包含“情感、方法、过程、体系”的四维支持网络及完善制度保障,形成全方位科技教育支撑体系。

西南大学附中2025科技节现场(学校供图)
立体实践:四大维度打造“西附样板”
为推动“研-实-创”模式落地见效,西南大学附中从课程、空间资源、师资、活动文化四大维度协同发力,构建起立体化科技教育实施路径。
课程建设,打造“三层八类”金字塔状课程群。底层“基础通识层”面向全体普及科技素养;中层“学科融合层”为创新潜质学生提供个性化课程;顶层“高阶研究层”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八类课程涵盖国家科学课程、20余年必修研究性学习、学科竞赛、39门校本选修课(如《人工智能基础》)、20余个科技社团(如北斗空间科学社)、大学先修课(依托“雏鹰计划”“英才计划”)、深度研究类课程及比赛展评类课程,覆盖全学段、满足多元需求。
空间与资源,内外联动搭建多元平台。校内建成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研究中心、STEM与综合教育中心(含14个实作基地),依托书院制衔接大中小学段;校外联动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8个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科研场景中开展研究。

西南大学附中科技节上的恐龙化石标本(学校供图)
师资发展,“纵横侧联动”激活教师能力。纵向依托西南大学“卓越计划”对接高校资源,横向联合科技企业开展技术培训,侧向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与教学创新,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活动与文化,品牌活动激发探索热情。实施小学“萌芽计划”、初中“菁英计划”、高中“雏鹰计划”以及“英才计划”的分段一体化培养;以23年研究性学习大赛为核心的“1+X”活动体系,营造“人人参与研究”的校园科技氛围。
多方协同:成果斐然获认可
西南大学附中依托西南大学资源,引入专家担任课程顾问、开设大学先修课,实现大中小学段师资培养与课程衔接。多年深耕结出丰硕成果。学校先后获评“全国十佳创新学校”“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重庆市科技高中学校”等荣誉;各分校区同步发力——银翔校区聚焦“AI+STEAM”特色,打造专属创客工坊与智能实验室,开发《智能机器人编程进阶》等校本课程;水土校区依托毗邻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常态化组织学生参与周边实验室小课题研究;竹林校区以“生态科技”为切入点,开展校园生态观测、环保发明设计等活动。各校区既统一遵循“研-实-创”核心框架,又形成差异化亮点,构建起“一校一品、多校联动”的科技育人格局。

人形机器人亮相科技节(学校供图)
此次全国直播既是西南大学附中科技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推动经验交流共享的重要举措。张勇表示,未来西南大学附中将继续深化“研-实-创”模式,推进大中小幼科技教育一体化,持续探索科技育人新路径,为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贡献“西附力量”。(来源: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