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作为中部教育重省,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一批实力雄厚的高等学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然而,在正规高校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假冒大学也潜伏其中,利用信息差和考生家长的求学焦虑设下陷阱。这些所谓“大学”未经国家承认,颁发的录取通知书和文凭毫无效力,如同废纸。教育部门近期再次点名批评了五所典型的虚假大学,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

新民大学 - 该机构名称刻意模仿名校前缀“中”字头(如“中国XX大学”)的风格,营造虚假权威感。其所谓“官网”常发布虚构的学校荣誉和光鲜校园图片,甚至盗用其他正规高校的宣传内容进行拼接,误导性极强。其招生人员常利用网络隐蔽推广,声称有特殊渠道录取低分考生。
华东农林科技大学 - 这是典型的“碰瓷名校”手法。其名称组合极易让人联想到教育部直属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或“华中农业大学”等著名农林类高校。不法分子在宣传时常常含糊其辞,利用考生对地域(华东)和专业(农林科技)的模糊认知进行混淆视听,诱骗报考。

安徽城市建设学院 - 这所学校名称试图与安徽省内正规的公办院校名称高度相似(如“安徽建筑大学”),极具迷惑性。其最大的破绽在于无法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以及安徽省教育厅的官方信息平台上查询到任何备案信息。考生只需在官方渠道核实,其假身份即可暴露无遗。
安徽城建大学 - 与“安徽城市建设学院”类似,其命名目的就是混淆视听,企图让人误以为与正规的“安徽建筑大学”(原名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有关联,甚至给人更“高级”的错觉。曾有考生收到其“预录取通知书”,通知书上显示的所谓“主校区”照片实为盗用其他正规大学的校园实景图,地址纯属捏造。

安徽南合科技大学 - 该机构常利用高考前后、录取尚未完全结束的“空窗期”进行活动。其典型骗术是通知考生已被“预录取”或“内部补录”,但要求考生在收到“正式通知书”前缴纳高额“定位费”、“注册费”或“预留学位费”。一旦缴费,骗子便消失无踪,考生等来的往往是毫无价值的假通知书,钱财也被骗走。

面对层出不穷的虚假大学陷阱,考生和家长必须擦亮双眼:一查官方名单(教育部官网、各省教育考试院官网发布的招生高校名录是唯一权威来源);二核通知来源(通过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指定渠道查询录取结果,严防私发邮件或电话通知);三慎对预收费(任何在正式录取前索要高额费用的行为均属诈骗)。切勿轻信内部指标、低分录取等谎言。选择高校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前途,务必通过正规渠道确认信息,避免踏入精心伪装的招生骗局,浪费青春与金钱。警惕这些“野鸡大学”,守住升学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