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九年级语文公开课及课后研讨活动顺利开展。谷爱萍与王志濮两位老师以“同课同构”形式讲授《我的叔叔于勒》,依托“N+1(导思议展评检)”模式破解“多角度梳理小说故事情节”难题,课后语文组全体教师开展评课研讨,教研处扬武子主任作总结讲话。

公开课上,两位老师紧扣初三备考需求,以“导”入环节衔接中考小说阅读考情,明确“学方法、应中考”的核心目标。“思”“议”环节中,学生以主体身份自主研读、小组热议,从“于勒人生轨迹(落魄—发迹—潦倒)”“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盼—赞—遇—躲)”“金钱关系线索”等角度梳理情节,教师则巡回点拨,精准捕捉学生难点。

“展”环节中,各小组呈现多元梳理思路;“评”“检”环节成为课堂亮点,两位老师结合学生成果提炼出中考情节梳理“三步法”——审题干明方向、依内容理层次、巧概括规范答,更选取中考真题让学生即时应用方法解题,现场纠错强化答题规范性,课后练习则延续重点巩固成效,完整落地“导思议展评检+课后练”的“N+1”闭环。

两节课后,评课研讨会随即召开。七年级教师代表指出,课堂以“任务驱动”激活学生主动性,从文本梳理到方法提炼的过渡自然流畅,为低年级小说教学提供了借鉴;八年级教师代表认为,“多角度”梳理的引导精准到位,既覆盖莫泊桑小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艺术特色,又紧扣学情突破难点;九年级教师代表强调,中考方法总结与真题应用的设计直击备考痛点,“评检”环节的即时反馈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教研处杨主任作总结讲话,他肯定了此次公开课的实践价值:“两位老师的‘同课同构’,将‘N+1’模式与备考需求深度融合,既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又实现了‘文本解读—方法提炼—中考应用’的闭环教学。”同时,他希望语文组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探索经典文本与应试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路径,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供稿:九年级
主审:王妍
终审:王继敏
校对:朱晓丹 王志濮 王广军
编辑:史周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