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共72分)
(一)阅读I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就是中国人的信仰
问:“中国”这个概念,超越了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甚至曾经的敌对,具有无法抗拒的巨大合法性和感召力。为什么会如此呢?
赵汀阳:“合法性”的提法使我有些犹豫,因为我所试图解释的中国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存在概念,并不是一个政权的概念,与中国的存在方式相应的是可能性、必然性、合理性、有效性之类的历史哲学、存在论、甚至博弈论的问题,并不涉及合法性之类的政治学概念。
问:作为哲学家,你是从哲学上而不是政治上去分析“中国”这个存在。但如果“中国”是一个神性概念,面对这个存在,显然在国家统一中可以成为合法性资源,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赵汀阳:一个存在的历程有其历史,或可能只是一些过眼云烟的兴衰成败或快意恩仇故事,并非所有的历史过程都具有为时间塑形的历史性,即一种存在的历史过程不仅仅存在并流失于“时间之中”,而同时是一种对时间格局的建构而存在于“时间之上”。不太准确地比方说,项羽之勇,韩信之智,西施之美,都已消失而不可见,但其勇其智其美却已经成为概念。中国的历史性建构了一种存在秩序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存在本身并没有消失,而仍然在生长过程中,因此,中国的存在方式不仅是个概念,也是一种天命的实践。
问:比如?我们可以举些例子。
赵汀阳:曾经遇到过一些华裔, ① ,这好几代人中有的甚至没有来过中国也不会汉语,对于他们,中国已经有些抽象了,但按照其说法, ② 。我问过中国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一种比较典型的回答是: ③ ,就像一个想回就可以回去的家。
问:《三国演义》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什么在人们心中,“分”久了就应该“合”,就应该“统一”呢?
赵汀阳:从状态上看,合是统一;如果从动态上看,合是一种向心力之大势。“势”的概念具有深意,是一个历史动力学概念,而不是一种主观计划。即使在西周分封时期,众多诸侯之“分”仍然从属于一个“合”的天下体系。关键在于,为什么中国具有一种持续向心力而在客观上形成合之大势?这才是我试图解释的,我将其理解为,大概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经过秦汉而形成的一个具有强大向心力的“中国旋涡”。
问:“中国旋涡”,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提法,或许可以揭开一些秘密。
赵汀阳:中国旋涡是一个向心卷入的运动,而非向外的扩张运动,卷入的博弈参赛者越多,中国旋涡就越变越大,这一点似乎可以有效解释为什么中国是非扩张型的国家却得以越变越大。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古代中原有什么特殊的吸引力以至于众多部族非加入逐鹿博弈不可?我相信,其根本动力学原因并不是通常认为的物质财富之争,而是各地政权争夺中原所建构的精神世界的使用权。财富之争夺只能解释洗劫或占领中原的兴趣,却无法解释众多部族都乐于将自己加入中原“正统”的叙事动力,也就是证明自己是“天下共主”的历史叙事动力。
问:葛兆光先生对您提出了质疑,认为你哲学上的“天下体系”只是一种乌托邦想象,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的。他举的例子是以汉唐为例,到处攻打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和古代意义上的“国家”,而不是“一直试图按照‘天下/帝国’的文化标准去行事”。您如何解释汉唐等并不是按“兼容他者”去行事,而是对“四方”有攻打杀伐之举?
赵汀阳:天下概念本来就是一个理想,即使周朝的天下体系也只是天下理想的一种不充分实践。何况秦汉改制以来,天下体系已经结束了。古代中国是个非扩张型的国家,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经常有人举出唐朝的进攻行为作为反例,可这是一种历史误读。需要提醒几个事实:首先,古代中国大地上的博弈是政权之争,而非现代意义的国家之争。匈奴、突厥、鲜卑、契丹、女真都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中国的四方之民,它们时而入主中原就像中原时而控制漠北或东北一样,都是政权兴衰成败之天命。其次,唐朝的进攻实乃防守反击。唐朝初年,突厥曾经攻入中原,并且长期侵扰,才使唐朝在实力壮大时反击而获胜。顺便提醒,唐朝皇家实为鲜卑,唐朝的高官大将中,非汉人的比例很大。
问:假设有人指控,“中国”“天下体系”这些概念其实较自我中心主义,而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止步不前,被人打痛的原因,打痛后才痛感要去拥抱现代的“民族——国家”体系,您会怎么评价?
赵汀阳:天下是关于世界无外的概念,所有地方、所有人都属于天下而拥有天下,《吕氏春秋》和《六韬》等古书都清楚定义了无外之天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假如说,天下是一个由中国提出的普遍概念,所以就是自我中心的,那么同理,西方提出的自由民主法治也是自我中心的了。
(摘编自赵汀阳《没有答案:多种可能世界》)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汀阳认为,讨论“中国”这个概念,应该从历史哲学、存在论等角度入手,而非政治学的“合法性”层面。
B.“中国”具有历史性,这种历史性不仅体现在历史的流逝中,更体现在对存在于“时间之上”的时间格局的建构。
C.即使移民海外多代的华裔,他们对“中国”的认同,并非完全基于现实的联系,更多是一种文化和情感上的归属感。
D.“中国旋涡”能吸引更多博弈者参与而壮大自身并向外扩张,其根本动力在于争夺中原所建构的精神世界的使用权。
2.下列对原文论证方面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文首先从“中国”的合法性和感召力入手,通过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然后逐步深入地探讨“中国”概念的哲学内涵。
B.原文语言简练,较多专业术语,但论证过程中个别概念又极具中国特色,如“中国旋涡”“家”等,生动形象,易被读者接受。
C.原文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通过对比古代中国和现代西方在国家观念上的差异,突出了“天下”概念的自我中心主义。
D.原文在论证过程中,针对葛兆光先生提出的质疑,进行了详细的驳斥,充分展现了“天下体系”在历史上的真实存在的事实。
3.根据原文内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4.本次访谈中,访员是如何随受访者观点调整访谈策略,实现“对话式引导”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4分)
5.本文赵汀阳提出的“中国旋涡”模式与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格局”模式,代表了理解中国社会的两种不同角度。请根据本文内容,简述“中国旋涡”模式是如何运作的,并说明它与“差序格局”由内向外“推”出去的方式和结果有何不同。(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李家庄的变迁(节选)
赵树理
李家庄自从这次成了根据地,再没有垮了,敌人“扫荡”了好几次,李家庄有了好民兵,空室清野也作得好,没有垮了。三年大旱,李家庄互助大队开渠浇地,没有垮了。蝗虫来了,李家庄组织起剿蝗队,和区里县里配合着剿灭了蝗虫,又没有垮了。不只没有垮了,家家产粮都超过原来计划,出了许多劳动模范;合作社发展得京广杂货俱全,日用东西不用出村买;又成立了小学,成立了民众夜校,成立了剧团,龙王庙和更坊门口,每天晚上都很热闹。
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到李家庄之后,李家庄全村人高兴得跟疯了一样————青年人比平常跳得高多少就不用说,像王安福、陈修福、老宋、杨三奎那么大的老汉们,也都拈着自己的白胡须说:“哈哈!咱们还没有死,就把鬼子熬败了!”
垒小了的大门又都拆开了,埋藏着的东西也都刨出来了。砖瓦窑又动了工,被敌人烧坏了的门楼屋顶都动手修理着。各家又都挂起中堂字画,摆上方桌、太师椅、箱笼、橱、柜、蜡台、镜屏,当媳妇的也都穿起才从地窑里刨出来的衣服到娘家去走走。
村里人准备趁旧历八月十五,开个庆祝胜利大会。这个会布置得很热闹,请了一台大戏,本村的剧团也要配合着演。满街悬灯结彩,展览抗战以来本村得到的胜利品。预定的程序:十四日白天的节目是民兵技术表演————打靶、投弹、刺枪、劈刀、自由表演。十五日正式开庆祝会。十六日公祭抗战以来全村死难人员。三个晚上都演戏、看戏。
十四这天早上,胜利品就陈列起来了,十七条日本三八式步枪、三枝手枪、几十个手榴弹、一把战刀、八顶钢盔、十来件大衣;还有些皮靴、皮带、皮包、钢笔、望远镜、画片、地图,七铜八铁摆了几桌子。
早饭后,步枪打靶开始,每人打三发。打完后,算了一下成绩,全体平均是二十三环,有两个神枪手,三枪都打着红心,其中一个就是武委会主任白狗。第二项是投弹,也不错,平均二十米远;小胖孩从小放牛时候扔石头练下工夫,扔了三十二米远,占了第一名,都夸他是“老子英雄儿好汉”。其余劈刀、刺枪、自由表演,也都各有英雄。表演完了,大家都欢天喜地受奖散会。
下午戏也来了,晚上街上庙里都点起了灯,当啷当啷开了戏。年轻人们都说:“自从记事以来还数今天这八月十五过得热闹。”王安福老汉说:“你们都记不得,我在十二岁时候,就是光绪二十七年,咱村补修龙王庙,八月十五唱了一回开光戏,那时候也是满街挂灯,不过还没有这次过得痛快,因为那时候是李如珍他爹掌权,大家进到庙里都连句响话也不敢说。”
第二天是十五日,是正式开庆祝会的一天。早上,大家一边布置会场,一边派人到区上请铁锁、冷元回来参加。早饭以后,一切都准备好了,只是铁锁跟冷元没有来。大家又等了一会,只有冷元来了。冷元说:“铁锁哥到县里去了,今天赶晌午才能回来,我给他留下了个信,叫他回来就来。”村长说:“那咱们就先开吧!”
会开了,第一个讲话的就是村长。他报告了开会意义之后,接着就讲道:“我现在先笼统谈一谈抗战以来咱们村里的工作成绩。要说把八年来村里的工作从头至尾叙说一下,恐怕多得很,三朝五日也说不完,现在咱们只要把村里的情形笼统跟以前比一比,就可以看出咱们的总成绩来了。先说政权吧:抗战以前,老百姓谁敢问一问村公所的事?大小事,哪一件不是人家李如珍说怎样就怎样?谁进得龙王庙不捏一把汗?如今啦?哪件事不经过大家同意?哪个人到龙王庙来不是欢天喜地的?再说村里人的生活吧:从前全村有八十多户没饭吃的赤贫户,如今一户也没有了;从前每年腊月,小户人家都是债主围门,东挪西借过不了年,如今每年腊月,都能安心到冬学里上课,到剧团里排戏,哪还有一家过不了年的?平常过日子,从前吃是甚穿是甚,如今比从前好了多少?咱们也不用自己夸,各人心里都有个数。再说坏人的转变吧:从前村里有多少烟鬼?多少赌棍?多少二流子、懒汉、小偷?咱们也不是自己夸,这一类人,现在谁还能在咱们李家庄找出一个来?从前东家丢了东西了,西家捉住孤老了,如今啦?在地里做活,锨镢犁耙也不想往回拿,晚上睡觉,连大门也不想关,也没有奸情,也没有盗案。大家都是这样过惯了,也不觉得这算个什么事,不过你细细一想,在抗战以前这样子行不行?说到全村人的进步,大家都是过来人,更不用多讲:论文,不论男女都认得自己个名字;论武,不论长幼都会打几颗子弹。这样在现在看来也都是些平常事,可是在抗战以前也不行呀!我想现在单单把李如珍叔侄们那些人弄得几个来放到咱们村里,他们就活不了:讹人讹不了,哄人哄不了,打人打不了,放债没人使,放赌没人赌,串门没人要,说话没人理,他们怎么能活下去?打总说一句:这里的世界不是他们的世界了!这里的世界完全成了我们的了!可惜近几年来敌人每年还要来扰乱咱们几回,如今敌人一投降,我们更是彻底胜利了!我们八年来,把那样一个李家庄变成了这样一个李家庄,这就是我们的总成绩!”
文本二:
我在创作中的一点体会 (节选)
赵树理
至于我自己,在抗日战争以前,家乡就在农村,不用找任何理由就可以常年和农民在一起;抗日战争以后,我的家乡又恰好在革命势力可以到达的敌后,虽然也常有和反动势力斗争的时候(如我在《李家庄的变迁》中所写的情况),可是总比完全在反动势力统治之下的地区去接近劳动人民有保障得多。这就是我所谓我比别的作家幸福的地方。
一向被封锁在一定范围里的人们,初到了劳动人民的大海中,其思想、感情、生活风度等等,开始总有点不适宜,所以我们的毛主席一九四二年在延安的文艺座谈会讲话中告诉大家应该如何在这大海中锻炼自己。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通过对比抗战前后李家庄的情况,突出了革命政权给村庄带来的巨大改变,展现了根据地人民的生活变化和精神风貌。
B.文本一写村民庆祝抗战胜利的场景,既有对整体氛围的描绘,又有对个体如王安福老汉话语的刻画,点面结合,生动形象。
C.文本二讲述了作者抗日战争前后不同时期自身深入群众的优势,与文本一李家庄的故事相互映衬,深化了小说的创作主题。
D.文本一语言平实质朴,文本二理论性强,二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却都紧扣着抗日战争时期生动、热烈的社会现实。
7.关于文本一中李家庄的庆祝活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庆祝活动中展览的“胜利品”,不仅是对战斗成果的直观呈现,还与前文“敌人扫荡了好几次,李家庄有了好民兵……没有垮了”的内容形成了呼应。
B.十四日民兵技术表演的优异成绩,隐含着 “民兵实力”与“根据地稳固”的深层关联,正是这样的群众武装,才让做好“空室清野”有了坚实保障。
C.王安福老汉认为如今的庆祝会比光绪二十七年的开光戏“更痛快”,原因在于李家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家家产粮超过原来计划”,“日用东西不用出村买”。
D.庆祝活动“三晚连演”情节的设计,既照应了前文成立剧团的情节,也通过集体文娱活动了凝聚人心,让“胜利的喜悦”从个体感受升华为全村的共识。
8.文本一中村长的讲话颇具感染力,请从语言表达的技巧角度分析其原因。(4分)
9.文本二提到作家要深入到“劳动人民的大海”中,请结合文本一,分析这部作品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主张。(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材料一: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恨恨,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足下若嬲之不置,不过欲为官得人,以益时用耳。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若以俗人皆喜荣华,独能离之,以此为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而能不营,乃可贵耳。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此真所乏耳,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狂疾。自非重怨,不至于此也。 (节选自嵇康①《与山巨源绝交书》)
材料二: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垝缺❷,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
……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材料三:
魏晋坐议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天下无父无君,而人为禽兽。昔,晋文王诛嵇绍之父康。晋武帝临朝,山涛荐绍入仕,绍屏居私门,欲辞不就。涛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一时传颂,以为名言。而不知其败义丧教,率天下而无父也。夫晋,非绍之君也,忘父而侍三十余年,至荡阴,绍卫武帝而毙。自正始以来,大义不明遍天下。如山涛者,为邪说之魁,遂使嵇绍犯天下大讳。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注释:①嵇康:魏晋时期的名士,与山涛(字巨源)同为“竹林七贤”,两人交好,后嵇康因为山涛要他出仕西晋而写此信与之绝交。②垝缺:即“啮缺”,传说中的上古贤人,隐居不仕。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寻而A朝廷B复有北征之役C征绍D绍以天子E蒙尘F承诏驰G诣行H在所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毕,竭尽,与《阿房宫赋》中“六王毕,四海一”的“毕”意思相同。
B.致,招致,与《屈原列传》中“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致”意思不同。
C.及,推及,与《临安春雨初霁》中“犹及清明可到家”的“及”意思不同。
D.雨,像雨点一样,与《苏武牧羊》中“天雨雪,武卧啮雪”的“雨”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嵇康向山涛陈述家庭变故、儿女年幼多病等情况,表达不愿出仕的决心,不久被晋文王杀害,嵇绍是他的儿子。
B.嵇康认为自己是一个有高才大度,并无所不贯通的人,而且他又能做到不汲汲追求仕进,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C.山涛在嵇康死后积极向晋武帝推荐嵇绍,认为嵇绍非常贤能,晋武帝听取了山涛建议,授予嵇绍秘书丞的官职。
D.等到荡阴之役战事平定,侍从要浣洗御衣,君王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表达了对嵇绍的怀念与褒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
(2)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于人乎。
14.顾炎武认为嵇绍犯了“天下大讳”,其具体所指为何? (5分)
(四)阅读IV (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小题。
晚春感事·其四(南宋)
陆游
少年骑马入咸阳,鹘似身轻蝶似狂。
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
风光流转浑如昨,志气低摧只自伤。
日永东斋淡无事,闭门扫地独焚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四句聚焦作者的“少年时”,用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一段充满活力的岁月。
B.诗歌第二句既写体态之健,又写精神之跃,将少年的英气与不羁刻画得鲜活可感。
C.诗歌尾联写出作者每天在书房吟咏诗书、闭门扫地焚香,过着平淡而满足的生活。
D.全诗妙处在于对比手法的使用,如少年与晚年、昔日与如今等等,形成强烈反差。
16.有人说本诗颔联两句和《临安春雨初霁》中“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两句看似完全不同,但旨归却是相似的,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 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为了论证专心致志的重要性,以螃蟹为例,指出其“ ”这一现象,并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其根源在于“ ”。
(2)杜甫《客至》中,主客尽欢时欲邀邻翁助兴,体现不拘礼数、率真之情的两句是:“ , 。”
(3)“梧桐”或“桐”是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重要意象,比如有这样的句子: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文,评高分,先要内容好,理由用不着说。问题在于怎么算好。好坏是内容的评价;谈评价之前,先要知道内容都包括哪些“内容”。这真是();如必欲一言以尽之,也可以说,凡是自己听到的(包括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到的,只要是有益而无害的,无一不可为作文之内容。举例说,可以是大事,如赤壁之战,小事,如《红楼梦》中焦大骂街;可以是伟人,如王安石,细人,如阿Q;可以是远物,如河外星云,近物,如臂端十指;可以是实事,如吃饭喝水,虚事,如仲夏夜梦;等等。①情景虽万千,却可以归类,但是可以综合为外、内两类。②外界事物为己所知,或总称之为知识,是“外”;③有时明显受外界影响,有时不明显受外界影响,心中形成某种思想感情,是“内”。④这外、内之分,不少讲认识论的哲学家会抱怀疑态度,那就算作“方便说”也好。⑤方便说之,区别还是有的。⑥比如在司马迁的眼中,汉高祖刘邦大有流氓气,这是他的思想感情,属于内。但不管高兴也罢,不高兴也罢,刘邦终于成了帝业,可以作威福,传天下,这不因他的思想感情而有小变,属于外。作文,内容不过是这外和内,或外和内的融合。换个说法, 。
(摘编自张中行《言为心声》)
18.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所写不过是外和内,或外和内的融合。
B.所写不过是内和外,或内和外的融合。
C.所写不过是思想感情和知识而已。
D.所写不过是知识和思想感情而已。
20.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语道破 B.一言难尽 C.一知半解 D.一面之词
21.请结合张中行对写作“内容”的观点,评价下列材料。(4分)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2.张中行说:“作文,评高分,先要内容好,理由用不着说。”请阅读材料,结合实际写作经验,从内容角度说说作文评高分的理由有哪些?(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男篮亚洲杯上,澳大利亚队以全胜战绩夺冠。自2017年加入亚洲杯以来,这支原属大洋洲的球队已创下十八连胜三连冠的纪录,被媒体称为“亚洲篮坛独角兽”。赛后网友、各国教练对澳大利亚队是否应该退出亚洲篮坛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有人说,应对强大闯入者的方式,衡量着一个系统是脆弱还是强韧;也有人说,如何定义“闯入者”,本身即是一种深刻的智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6届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年级联合模拟考试
1.D解析:原文“中国旋涡是一个向心卷入的运动,而非向外的扩张运动”,D项题干表述与之矛盾。
2.B解析:A项错误,赵汀阳并非从“合法性”入手,而是直接探讨“中国”这一概念的存在方式和哲学内涵。C项错误,“天下”概念并非自我中心主义,而是普遍性的概念。D项错误,文章只是解释了汉唐的进攻行为并非扩张,而是政权之争和防守反击,并未详细驳斥“天下体系”在历史上的真实存在。
3.①不少好几代人以前就移民了 ②始终心系中国 ③中国是他们的一个永在的家园解析:①结合后句“这好几代人中有的甚至没有来过中国也不会汉语”的递进句意推测;②根据“但按照其说法”的转折语意关系推测;③要依据后句“就像一个想回就可以回去的家”比喻句意推测。语句表意接近,即可得分。
4.①请求例证,化抽象为具体:面对赵汀阳对“中国”概念的哲学抽象解释,访员没有继续追问理论,而是用“比如?我们可以举些例子”这样直白的提问,引导赵汀阳用具体事例解释。
②引用经典,引出核心论断:结合中国历史或文艺作品的特有现象,比如“合久必分”,引导赵汀阳深入阐述观点的同时,展示其观点解释历史问题的强大理论力量;
③顺势转换,引入新题:比如抽出“中国旋涡”话题概念,由赵汀阳作进一步阐述其中隐含的秘密;
④引入质疑,激发深度辨析:以其他学者的质疑或虚拟观点为讨论点,主动引入外部争议,引出赵汀阳辩驳及更深层次思考,实现了“跟着受访者观点走,又推着观点变深刻”的引导效果。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满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①“中国旋涡”的运作方式:依靠中原先进的文化、精神世界和“天下”观念(原文“争夺精神世界的使用权”)作为吸引力,由外向内地将周边群体不断“卷入”、融合进来。
②不同之处:“差序格局”是由内向外“推”,讲究亲疏有别,结果是区分内外。“中国旋涡”是由外向内“吸”(或“卷”),讲究兼容并包,结果是融合壮大。
(每问3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D解析:文本二平实自然,并非理论性强,“二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表述错误。所以选D。
7. C解析:文本中王安福老汉明确强调过去“李如珍他爹掌权,大家进到庙里都连句响话也不敢说”,可见其“痛快”的关键是“精神自由”,根源是“掌权者性质与村民话语权的变化”,而“物质改善”是李家庄的整体变化,并非老汉对比时的核心指向。所以选 C。
8.①运用对比手法:村长将抗战前后李家庄在政权、生活、社会治安、村民素质等方面进行对比,让村民更直观地感受到变化,如过去的贫困、现在的富足,过去的担惊受怕、现在的安心生活等,引发情感共鸣,增强讲话的感染力。(2分)
②运用排比句,结合村民生活实际:他讲述的内容都是村民亲身经历的事,贴近村民生活,易被理解和接受。(2分)
③多次使用反问句:如“在抗战以前这样子行不行”,目的是引起听众思考,增强互动效果,强调如今的变化来之不易。(2分)
(每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题材真实,源于生活:小说素材直接源自农村现实,如组织民兵、互助生产、剿蝗抗旱等情节,均是劳动人民斗争与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作者从生活“大海”中汲取创作源泉。
②人物鲜活,形像生动:村长那番“大白话”讲话,完全复现了农民的心声与情感,证明了作者对人物的深刻熟悉。
③语言质朴,细节传神:作品中大量运用“熬败了鬼子”、“老子英雄儿好汉”等口语化语言,以及对展览胜利品、民兵表演等场景的生动描写,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了作者深入生活后的精准再现能力。
(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 CDF 解析:全句为“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意思是“不久朝廷又有向北征伐的战役,征召嵇绍。嵇绍因天子蒙受风尘,接奉诏书驰往行驾住处。”
11. A解析:原文的“毕”是“完备、满足”的意思。
12. B解析:不是嵇康对自己的评价。原文意思为“假使是一个有高才大度,又无所不通的人,而又能不求仕进,那才是可贵的。”
13.(1)您早知道我放任散漫,不通事理,我也以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及如今在朝的贤能之士。(旧、惟各1分,大意2分,共4分)
(2)我为您考虑很久了。天地间春夏秋冬四季尚且有相互更替的时候,更何况人生短暂的一世呢。(君、消息各1分,大意2分,共4分)
14.(1)顾炎武认为嵇绍受到了山涛异端邪说的蛊惑而出仕做官,无父无君,大义不明。(1分)
(2)无父:当初晋文王诛杀嵇绍的父亲嵇康,嵇绍忘记父仇而出仕晋朝。(2分)
(3)无君:对于嵇绍来说,晋朝的国君并非他的国君,而他却侍奉晋帝三十余年。(2分)
15. C解析:尾联写作者感觉白日漫长,却又平淡无事,只能闭门扫地独自焚香,用极简的动作,写尽晚年的孤寂与落寞,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凉。
16.①内容之异:
本诗颔联回忆少年豪纵,于“蹴鞠场边”“秋千旗下”的热闹奔放中尽显活力;《临》句描绘晚年闲居,于“闲作草”“戏分茶”的宁静琐事中消磨时光。
②旨归相似:
本诗颔联通过对少年狂热活动的追忆,反衬出晚年“志气低摧”的落寞;《临》诗通过故作闲适的雅趣,掩盖的是被朝廷闲置、报国无门的悲愤。二者都采用了“以乐(闲)写哀”的手法,目的是反衬出诗人落寞、悲凉、悲愤的现实处境。(两点各3分,言之成理即可)
诗歌翻译:
少年时代,我骑着骏马意气风发地进入临安城。那时的我,身姿如同鹘鸟般轻盈敏捷,心性像蝴蝶般轻狂不羁。在热闹非凡的蹴鞠场边,有成千上万的人围观看比赛,我也沉浸其中。而在那秋千旗下,女孩子们欢快地嬉戏,整个春天都在这样的热闹中度过。如今,时光流转,眼前的风光似乎还和过去一样,但我的志气却早已消沉,只能独自哀伤。漫长的白昼,我在东边的书房里百无聊赖,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只能关上门,清扫地面,独自一人静静地焚香。
17.(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李凭箜篌引》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
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贺铸《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18.①情景虽万千,却可以归类,甚至可以综合为外、内两类。(转折语意的“但是”应该为递进语意的“甚至”)
④这外、内之分,让不少讲认识论的哲学家会抱怀疑态度,那就算作“方便说”也好。(在“不少讲认识论的哲学家”前加“让”,以保证整个句子的主语为“这外、内之分”)
19. D解析:由“换个说法”的引语,推断衔接句内容,可以排除A、B;由前句“内容不过是这外和内,或外和内的融合”的外、内语序,排除C。
20. B解析:由标点符号“:”及其后“如必欲一言以尽之”,可以判定前后两句为正反关系,并确定成语为“一言难尽”。
21.①从内容对象看,材料是“我”看到、听到的私塾生活中先生念书的小事、实事;
②从内容的“内容”看,对先生念书内容、姿态的描写是一些为己所知的外界事物,可以称为知识;
③对先生念书内容、姿态的描写还包含了鲁迅受其影响而在心中形成某种思想感情,即私塾枯燥学习生活、单调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法的厌倦,以及对百草园代表的童年生活的向往。(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满分)
22.①好的写作内容触及生活中各类事物,展示作者广阔写作视野,为写作提供坚实的知识支撑。
②好的写作内容依托作者听、读、看、想、感等行为,可触发写作者某种真切的思想感情。
③好的写作内容可凭借真实而丰富的外在知识属性,获得阅读者的技能认可;
④好的写作内容可以激发阅读者的情感共鸣,形成精神价值的传承。(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满分)
23.作文题核心内涵解析和立意方向指引
(本细则以“立意”为纲,重在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在具体评分时,需综合考量内容、结构、语言,并以“立意”为主要区分度,确保评分的准确性与公平性。)
(一)作文题核心内涵解析
本题的核心在于对“强大的闯入者”这一概念的双重思辨:
第一层:实践的智慧(如何做?)
关键词:应对方式、脆弱、强韧
内涵:探讨一个系统(小至个人、团体,大至国家、文明、思想体系)在面对外部强大冲击时,其反应机制所体现出的根本特性。是封闭排外、僵化崩溃(脆弱),还是开放包容、学习转化(强韧)?
第二层:认知的智慧(怎么看?)
关键词:定义、闯入者、智慧
内涵:这是更深层的哲学思考。“闯入者”的身份并非客观绝对,而是依赖于系统自身的认知框架和话语体系。能够反思并重新定义“自我”与“他者”、“内部”与“外部”的边界,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它要求我们审视:我们所抗拒的,是真正的威胁,还是仅仅是我们不熟悉的“新事物”?
两者关系:第二层是对第一层的深化和超越。“如何定义”决定了“如何应对”。一个系统若能将“闯入者”重新定义为“挑战者”、“交流者”甚至“合作者”,其应对方式自然会从“排斥”转向“对话”与“融合”,从而展现出真正的“强韧”。
(二)立意方向指引
1.上等立意(切入发展等级):
①以“定义之智”引领“应对之策”,论述真正的强大在于拥有重新定义规则、化敌为友、化闯入为机遇的至高智慧。
②质疑“闯入者”这一标签本身所含的霸权与偏见,倡导一种开放平等、和而不同的文明观。
③将“闯入-应对”视为系统发展的核心动力,论述如何在动态平衡中实现进步与上升。
2.中等立意:
①重点论述第一层,详细正反对比“脆弱系统”与“强韧系统”的不同表现与结局,论证开放包容的重要性。
②重点论述第二层,探讨“视角转换”带来的智慧,强调主观认知对客观现实的反作用。
3.偏题或跑题立意:
①通篇只谈“竞争”的重要性。
②完全赞美“闯入者”而忽略“系统”的视角。
③将“闯入者”具体化为某个历史人物或事件,然后大段叙述该例子,缺乏抽象提炼和思辨。
(三)评分等级及标准

(四)其他扣分项
标题:缺少标题,扣2分。
字数:
不足100字: 0-10分。
不足200字: 11-20分。
不足400字: 21-25分。
不足500字: 26-30分。
不足600字: 31-35分。
超过600字但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
错别字: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上不封顶。
抄袭:确认为抄袭(包括大量抄袭阅读材料),不超过10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刚失去母亲和哥哥的关爱,时常感到悲伤。女儿才十三岁,男孩才八岁,还没有成人,而且经常生病。想到这些就十分悲恨,真不知从何说起!我现在但愿能过平淡清贫的生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随时与亲朋友好叙说离别之情,谈谈家常,喝一杯淡酒,弹一曲琴,这样我的愿望就已经满足了。倘使您纠缠住我不放,不过是想为朝廷物色人,使他为世所用罢了。您早知道我放任散漫,不通事理,我也以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及如今在朝的贤能之士。如果以为世俗的人都喜欢荣华富贵,而唯独我能够离弃它,并以此感到高兴;这样讲最接近我的本性,可以这样说。假使是一个有高才大度,又无所不通的人,而又能不求仕进,那才是可贵的。像我这样经常生病,想远离世事以求保全自己余年的人,正好缺少上面所说的那种高尚品质,怎么能够看到宦官而称赞他是守贞节的人呢!倘使急于要我跟您一同去做官,想把我招去,经常在一起欢聚,一旦来逼迫我,我一定会发疯的。若不是有深仇大恨,我想是不会到此地步的。
材料二:
嵇绍,字延祖,曹魏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时失去父亲,奉养母亲孝顺恭敬。因为父亲(的缘故)被降罪,闲居在家。山涛主管挑选官员,对武帝说:“《康诰》中说‘父子之间的罪过不应相互牵累’,嵇绍的贤能与境缺相齐,应该加以表扬征召,请任命他为秘书郎一职。”皇帝对山涛说:“像你所说的,(他的才能)完全能够担任秘书丞,何止(仅仅)授予秘书郎呢。”于是下发诏书征用他。
……
不久朝廷又有向北征伐的战役,征召嵇绍。嵇绍因天子蒙受风尘,接奉诏书驰往行驾住处。恰逢王师在荡阴战败,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军队接近鸾驾,飞箭如雨,嵇绍于是被射死在皇帝的身旁,鲜血溅染了御衣,天子为他的死沉痛悲叹。等到战事平定,侍从要浣洗御衣,皇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材料三:
魏晋时期人们的清谈为什么能够导致天下灭亡呢?原因就是孟子所说的杨朱、墨子的学说,以至于使天下人目无父母,目无君上,从而沦为与禽兽无异的人。
从前嵇绍的父亲嵇康被晋文王杀害,到晋武帝建立晋朝时,山涛推荐嵇绍入朝为官,嵇绍当时隐居在家,想推辞不去。山涛对他说:“我为您考虑很久了。天地间春夏秋冬四季尚且有相互更替的时候,更何况人生短暂的一世。”人们把山涛的这些话作为名言加以传诵,然而不知道他这话败坏了仁义,伤害了教化,竟至使天下人目无父母。嵇绍对于晋王朝来说,晋王朝的国君并非他的国君,但他却忘了自己父亲被晋文王杀害,而去侍奉的并非自己的国君。在他活在世上的三十多年之间,他作为目无父母之人已经很久了。荡阴之役,嵇绍为保卫晋武帝而死。自从曹魏正始以来,大义不明的情况已经遍及天下。像山涛之流既然是异端邪说的罪魁祸首,于是使嵇绍这样的贤人都去冒天下之大不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