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在此时代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肩负着培养“知能并重、德技双修、守正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时代使命。辅导员作为育人一线的中坚力量,其专业能力与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实效。然而,当前部分应用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仍存在职责边界模糊、实践指导能力欠缺、职业发展通道不畅等问题,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立足应用型高校办学特色,探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优化路径,不仅是破解当前育人瓶颈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生根,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学生发展同频共振的重要举措,对于夯实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根基具有深远意义。
选拔准入:
建立“双导向”标准,筑牢队伍专业化基础
选拔环节需打破“重学历、轻实践”的单一模式,遵循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则,建立基于学科专业契合度与行业实践胜任力的双重考察标准。一方面,优先选拔适配应用型高校学科专业开设背景的候选人,深化思想引领的亲和力,提升发展指导的精准性,增强职业规划的有效性,切实做好学生“导航员”角色。另一方面,侧重考察其行业或基层实践经历,将拥有相关经验者作为优先录用对象,增强职业引导的说服力,提高价值塑造的实效性,着力担当学生“淬炼师”职责。此外,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等多元化考察方式,科学评估候选人在职业规划与实践协调方面的实操能力,实现对“懂育人、能实践”潜在人才的精准甄别。
培养培育:
构建“三位一体”体系,提升队伍专业化能力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摒弃“大水漫灌”的培训模式,着力构建以“理论筑基、实践锻炼、产业赋能”为核心的三位一体成长体系,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其一,理论培训突出精准化,聚焦“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塑造”等实务模块,以高度场景化、问题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切实提升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功底。其二,实践锻炼实现常态化,建立并严格落实辅导员定期实践锻炼机制,明确企业实践锻炼任务,通过深入生产车间等方式,亲身感知产业技术前沿与真实岗位需求,深化对行业发展动态的认知,筑牢指导学生的实践基础。其三,产业联动追求深度化,定期开展“行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变化”等主题的专题讲座与研讨,助力辅导员及时把握产业升级脉搏,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学业与职业规划,切实贯通从学业到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管理考核:
厘清“职责+指标”边界,引领队伍专业化方向
以“减负担、明方向”为目标,构建“权责明晰、导向鲜明”的管理考核机制,着力破解职责泛化、考核虚化的管理困境。一方面,职责清单实现精准化,明确将思想引领、学生专业发展、职业规划等列为重要板块,系统剥离非必要的行政事务与交叉性工作,确保辅导员从繁杂琐事中解脱。另一方面,考核指标突出实效化,构建以育人成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显著提升“实践指导成效”“学生对口就业质量”等指标权重,并增设“重点群体精准就业帮扶”等体现附加价值的奖励项,扭转重形式、轻实效的传统考核模式,以科学指标引导辅导员主动提升实践育人能力。
激励保障:
完善“双驱动”机制,激发队伍专业化动力
建立“发展有通道、待遇有保障”的双驱动激励机制,切实破解辅导员职业发展中存在的晋升路径不清、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在职业发展方面,着力打通多元化晋升通道,在职称评审与职级晋升中,重点考察其实践育人成效等应用型指标,逐步弱化单一以论文、课题为重点的传统评价方式,引导辅导员依据自身优势实现术业有专攻、发展有方向。在待遇保障方面,建立与应用型育人实绩挂钩的分配机制,对参与企业挂职、指导学生实践项目等工作的辅导员给予专项绩效补贴,合理补偿其额外投入。
【作者为裴文杰,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本文系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4SK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