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江西那位小学教师引导孩子们用“我势在必得”替代口头禅“包的”时,她所试图撬动的,远不止几个词汇的更替,而是数字时代下日益沉重的一道命题——当“包的”“666”成为一代人的语言底色,我们失去的究竟是什么?
这绝非一场可简单归咎于孩子的危机。孩子们脱口而出的“热梗”,并非凭空滋生,实为我们所共同构筑的数字时代、文化氛围与教育方式投射下的“镜像”。它们高效、便捷,是快节奏生活中的“社交速记符”,能瞬间完成情绪传递与群体认同。这本身无可厚非,正如成人的“收到”“emo”一般,是时代打在语言上的烙印。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孩子使用了这些语言,而在于他们的语言库为何显得如此单一,以至于丰饶的表达世界被简化为几声短暂的符号回响。
凝视这面“镜像”,我们首先必须直面自身的身影。孩子们沉浸的短视频平台、网络游戏与社交媒体,这些由成人社会主导构建的数字空间,其算法逻辑与内容生态,正孜孜不倦地训练着他们的大脑,使其习惯于接收简单、直接、高刺激的信号。那个需要耐心品味、深度思考的复杂表达世界,便在一次次即时满足中被悄然放逐。更深的叩问在于家庭日常——当餐桌上的交谈只剩下“快点吃”“作业写完了吗”的催促,当家长也惯用表情包与“绝绝子”来代替细腻的情感流露时,我们实则用行动向孩子宣告:精准、丰富的表达,在日常生活的价值序列中无足轻重。
这面“镜像”也无情地映照出教育中潜藏的“惰性”。这并非指责任何个体的努力,而是审视一种弥漫的氛围。当语文学习在某些层面被简化为标准答案的追寻,当鲜活的思想被禁锢于作文模板的方寸之间,语言便从滋养心灵的清泉,异化为冰冷的得分工具。其背后,是语言之美、思维之妙的失落。长此以往,孩子如何能体会到汉语的平仄铿锵、意蕴悠长?如何能感受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中那一个“绿”字所迸发的无限生机?
语言的边界,即是思维的边界。一种表达方式的枯萎,必然伴随着某种感知能力与思想深度的凋零。我们焦虑于孩子语言的贫瘠,本质上是担忧其精神世界的荒芜与审美能力的退化。因此,解困之道,绝非粗暴地禁绝网络用语,试图将孩子剥离于他们的时代语境,那既不现实,更无益处。
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足够丰沛、足够有魅力的语言世界,让孩子在其中自然地被美好所吸引,自发地走向那些更为精准、优雅的表达。这要求成年人迈出无可替代的第一步:自我审视与示范。我们需要检视自己的语言习惯,在家人间重建有温度、有质量的对话。更重要的是,教育须超越工具理性的桎梏,让孩子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沉醉,在真诚的书写中舒展,领略汉语的博大精深与无限可能。
语言的活力,在于其包容与流动。我们不必视网络热梗为寇仇,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本应能兼容“我势在必得”的豪情与“包的”的轻松。真正的目标,是培养孩子在不同语境下游刃有余地切换、在多样语言资源中自由穿行的能力。让他们既能玩转网络的社交密码,亦能在优秀的文字中与那些崇高的灵魂瞬间共鸣。
当我们开始留意自己的言谈,当我们在生活中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语言花园的窗,便会发现,孩子们的聪慧远超预期。他们完全懂得在何种土壤播种何种词语。这需要的,不是一场针对孩子的语言规训,而是整个成人社会的一场集体觉醒与温柔奔赴——为了我们共同的语言家园,也为了下一代更为丰盈的精神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