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名“佛系教师”好不好?不可以简单判断,要看如何定义“佛系教师”这个概念。如果因为功成名就便工作敷衍,这样的“佛系教师”做不得;如果因为管理方式等问题导致教师不敢管,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这样的教师是“伪佛系”,可以理解但不能效仿。
“佛系”是一个网络流行语,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主要指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基于“佛系”的定义,真正的“佛系教师”应该是那些不忘教育初心,抛弃功利思想,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尊重儿童生命成长规律,以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耐心指引学生向善、求真的教师。
可以说,当一名坚守教育教学常识、遵循儿童成长规律的“佛系教师”未尝不可。尤其当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成了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教育目标异化导致教育内容窄化、教育教学方法简单化,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不惜侵占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以及学生休息时间补课,“佛系教师”的价值便更加凸显。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不仅仅是“提分”,“佛系教师”身上的一些特质或许值得其他教师借鉴。
“佛系教师”有一颗平常心。不可否认,学生成绩关系教师评先评优甚至经济利益。但好成绩的取得应通过教师自身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激发学生成长内驱力而取得,是教育科学和教师努力的自然结果,而不是打了“催熟剂”的“异化果实”。我们要允许学生进步有快慢差异,真正做到教学面对全体,理解他们、包容他们、引导他们。
“佛系教师”能坚定自己的选择。“佛系教师”或许与身边人格格不入,还会引来学校领导、同事和家长的各种议论,但只要是自己认定对的、对学生长远成长有利的,“佛系教师”就不会动摇和怀疑,这一点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可以让教师不人云亦云,安心于本职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过度“内卷”的教育生态将得到修复和改善,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有更多人认识到坚守的价值和意义。需要强调的是,“佛系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要有自己的教育和管理智慧。特级教师魏书生教书时曾有一段时间在外讲课,他所带的班级却井然有序,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魏书生看似“佛系”的行为之中却蕴含着教育智慧——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自己学出来的,要相信学生,帮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这种认识与他多年积极探索和深入了解学生密不可分。这也给“佛系教师”提了个醒,尊重学生,更要点燃学生,点燃他们对知识的热爱,才能带来不竭的学习动力。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蚌埠第一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9日第3版
作者:吴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