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梁跑,作文写得好。
作文写得好,语文差不了。
首科心有底,成绩没人比。
加入陪跑营,作文自然赢!

【写作要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许倬云说:“读书不是为了学位,读书是为了获得一种判断世界的能力。”而林语堂说:“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你认为这两种观点是否矛盾?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题给出了许倬云和林语堂两位名人关于读书目的的不同观点。审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两位名人话语的内涵 , 并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 进而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许倬云的话强调读书的“实用性”:读书是为了提升认知能力 , 指向读书对个人思维、视野的塑造 。林语堂的话强调读书的“非功利性”:反对将读书视为“改进心智”的工具 , 认为这会消解读书的乐趣 , 指向读书本身的愉悦感、精神满足感 。
二者观点看似矛盾 , 实则从不同维度揭示了读书的本质 。许倬云的“判断能力”并非刻意“改进心智”的功利追求 , 而是读书过程中自然沉淀的结果;林语堂反对的是“为了改进心智而读书”的机械心态 , 而非否定读书对心智的积极影响 。本质上 , 读书既可以带来认知提升 , 也可以带来精神愉悦 , 二者可共生共存。
【范文分享】
心入青简间
许倬云先生言,读书为获“判断世界之能力”;林语堂先生则云,若为“改进心智”而读,乐趣便荡然无存。初看之下,一如金石旨在砥砺思想,一如清泉意在润泽心灵。然深究其理,二者非截然对立,实为读书之道的一体两面,共同描绘了从汲取智慧到内化于心、最终抵达精神自由的完整图景。
将读书视为“判断世界”之器,强调的是其锻造思维锋芒之功用。此非零碎知识的堆砌,而是如哲人所言“知识即力量”的深刻体现。许倬云先生所言之“判断”,源于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与批判性思考的自觉锤炼。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所求非止于占卜之术,乃是通晓万物变化的规律,涵养洞察世事的深邃眼光。鲁迅于浩繁史籍中“刨根问底”,亦非仅为考据,而是为剖析国族精神的脉络,寻求文化新生的曙光。此种阅读,如同为心灵配备一副锐利的透镜,助我们在纷纭世相中辨明方向,正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生动实践。
将读书视为安顿性灵的“家园”,则彰显了其滋养精神、陶养性情的价值。林语堂先生所警惕的,正是将读书异化为冰冷功利的技能训练,从而扼杀了那份与文字邂逅的本真愉悦。他所珍视的“乐趣”,是心灵在墨香中自然而然的浸润、共鸣与安顿。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其所沉醉者,乃是与古贤精神往还的无上快慰。当我们品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句,若只执着于考证草木之名,而忽略了那一片苍茫意境中所蕴含的缱绻情怀,岂非舍本逐末?这份“乐”,是灵魂的栖居,是精神家园的归依。
然而,“利器”之锻造与“家园”之栖居,非但不相悖,反而在深层次上相融相生。 对世界的深刻“判断”往往孕育于沉浸忘我的“乐趣”沃土,而高层次的“乐趣”亦常源自“判断力”提升所带来的豁然开朗之境。此正如王国维所描绘的治学三境界: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执着求索(利器之用),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沉醉专一(家园之乐),方能臻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与贯通。至此,理性的判断与感性的愉悦已浑然一体,读书亦从“有用之器”与“无心之乐”的分别状态,化入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圆融之境。
综而言之,许、林二先生之论,非矛盾之辞,实为互补之智见。真正的读书之道,既需怀揣“判断世界”的明澈理性,磨砺思想的锋刃;亦当珍视“乐趣”的涓涓滋养,守护心灵的田园。唯其如此,我们方能在青简翰墨间,既获得洞察世事的慧眼,亦安顿好追寻意义的灵魂,最终在知与行的统一中,成就一个既深刻又丰盈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