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高校推出“教学楼座椅捐赠冠名”项目,引发网络热议。
据该校“校友合伙人”项目信息,校友单笔捐赠满1000元,即可在校园一栋教学楼的101、102教室座椅上,安装刻有姓名、年级及专业信息的铭牌,且支持座椅联合捐赠。消息发布后,校友纷纷上网“抢”订母校的“专属座椅”。
有媒体评价,此举不失为捐赠模式的创新。1000元的金额门槛不高,加之支持联合捐赠,有效降低了校友参与校园建设的难度。相较于今年8月某大学50周年校庆时,向往届毕业生发起的“千班万元”捐赠倡议——既倡议以毕业班级为单位自愿捐赠,又建议捐赠额不低于1万元,该校的做法显然更能调动校友参与积极性。
校友捐赠母校的传统,可追溯至西方中世纪大学。如今,捐赠的意义更多在于与母校延续情感共鸣。此外,“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心理,也是不少校友捐赠的动因之一。
事实上,捐赠行为本身并无价值高低之分,清华大学此前也推出过“校园座椅认养计划”。“犹忆当年进课堂,诸生有幸列门墙”,多数捐赠的初衷,都是想用物质方式与母校维系记忆联结。但当母校俨然变成“记忆超市”,需警惕的是情感过度商业化引发的质疑。
有学者在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上,曾调侃称面对雷军捐赠13亿元的举动,自己深感惭愧,连13元都没捐。很快,雷军在微博回应:每个人都能以各自方式为母校发展出力,无论捐多捐少,都是对母校的一份爱。
学校本非比拼校友财力的场所,若将校园一草一木都拿来标价,在一定程度上会违背捐赠的初心。校友捐赠的核心,是延续与母校的“共生关系”。探索更简约、公平且门槛更低的方式,或许才是未来高校校友捐赠的可行路径。不过从情感层面看,捐与不捐、捐多捐少、捐在何处都非关键,只要心怀对母校的感恩,每份心意都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