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父母课堂·第299期
会有会“表达自己”
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你好,我是树辉。
我一直坚信,如果一个人喜欢并敢于表达自己,他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心理问题。对于成年人是如此,对于儿童青少年同样如此。
什么是表达自己呢?就是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无论是感受,还是想法,都需要说出来并被对方承接住。
我上小学二年级时家里发生变故,举家从地级市迁到省会城市。足足等了两个月才有机会踏入学校,入学前学校给我安排了一场入学考试。
考场里就我自己,拿到试卷,一看老师给我出的题我就哭了。监考老师赶忙安慰我:“不会没关系,我们就是看看你掌握到什么程度了。”我边抹眼泪边说:“我哭不是因为我不会,而是因为这上面的题太简单了,这样的卷子我不想做。”
监考老师诧异地看看我,然后把我带到老师办公室,老师们轮流给我出题,我对答如流。老师们出的题越来越难,我回答得也越来越自信,后来几个班主任争着要我去他们班。
那时我只有8岁,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而言敢于如此清晰地表达自己实属不易。正是因为我可以如此表达自己才获得了老师们的关注,他们其实是被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深深地吸引了。
现在我成为了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每天都要在咨询室里见几位来访者或者是几个来访家庭,无论他们年龄多大,无论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困扰,我发现大多数人在表达自己这方面都是不擅长的,甚至是受到很多阻碍的。
尤其是在和青少年以及他们的家庭在一起工作时,我发现很多父母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但是他们忽略了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而言最为重要的两点。一是这个孩子有没有活力,二是这个孩子是否有力量、有胆量表达自己。
一个有活力的孩子必定是有力量的,也是敢于表达自己的。同样,一个敢于表达自己的孩子也必定是有活力的。一个孩子可以学习不好,甚至可以什么都做不好,就是不能失去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动力。
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不只是语言层面的表达,还有行为的表达,状态的表达。语言的表达往往是有欺骗性的,而行为的表达,状态的表达却不会像语言那样,只要你稍加留意,马上就能看出端倪。那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会表达自己呢,我总结了三类。
1
过度控制
如果父母的控制欲过强,孩子往往不太会表达自己。
在青少年咨询中,我经常遇到这样一类孩子,他们晃晃荡荡地走进咨询室,从不正眼看你一眼。他们是在表达什么呢?我来翻译一下:“有话快说,我是被我父母搞来这里的,没人愿意听你讲大道理,我知道你是和他合伙来对付我的……”
感受到了他们的行为背后的这些语言我就不会贸然讲话,有时候我也会学着孩子的样子往沙发上一靠,一副“你要是不搭理我,我也绝不搭理你”的样子。
相持一段时间后孩子往往会感到好奇:“老师,你也会心烦意乱吗?”这时候孩子的“敌人”不再是我,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敌人,叫做“烦”。
找到了共同的敌人,我们就可以一起吐槽了,我会有些委屈地问他:“我怎么不能烦?没准我的烦和你的一样呢。”孩子有些不可思议地看着我:“那怎么可能?我就是烦我妈管我管得太多,她什么都不懂吧,还总想控制我。”
我借机吐槽道:“你以为你妈的钱好挣啊?她明明和你说不到一块儿去,她还想让我像她一样给你讲道理。她以为她交钱了,她的要求我就要满足吗?”孩子一脸怀疑地看着我,仿佛在说:“难道不是吗?”
我话锋一转:“还有你,一进来就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你是不是以为我被你妈买通了?我本来想好好和你聊聊,你倒好,对我都没个好脸色。你受的是你妈的气,我受的是你们的夹板气。”
这一刻我跟孩子成了两个同命相连的人,接下来孩子就能顺畅地表达自己了。
你或许会有些难以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也没见你施展什么高明的手段,孩子怎么就可以顺畅地表达自己了呢?”因为我给他做了一个很重要的示范,如何在被妈妈控制下表达自己的烦。
或许还会有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你如此模仿孩子的样子他不会生气吗?作为父母,我们可从不敢在家模仿孩子的样子,他会发火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我起初也有些不理解。可是随着接触到的青少年越来越多,我渐渐地理解了。其实我不是在简单地模仿孩子,我是真正读懂了孩子的行为和状态背后的语言,理解了他们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尝试着理解孩子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尽可能寻找一些相同的感受,如果我和孩子的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没有感受到被控制的烦,那我也不会选用这样的方式工作,因为我知道在来访者面前如果没有某种感觉硬装出来是大忌。尤其是和青少年在一起工作的时候。
2
过度社会化
如果父母被过度社会化,孩子很难表达自己。
有很多孩子之所以不会表达自己就是被父母的虚假状态影响的。什么是父母的虚假状态呢?它是一种社会化的状态,这样的人深谙人情世故,他们的孩子要么配合,要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这样说或许不好理解,我举个例子你就能明白。
前段时间我给一个家庭做咨询,我们一坐下爸爸妈妈就向女儿介绍我,说她面前这个叔叔有多厉害,能约到我的咨询有多不容易……
我意识到如果继续让他们说下去我接下来就没法工作了,于是我毫不客气地打断他们说道:“要不然我陪你们出去吹一会儿?别让孩子看笑话。你们把我吹这么厉害,我一会儿还敢说话吗?”他们听我这么说显然有些始料不及,气氛顿时变得有些尴尬。
我转身看着孩子打趣道:“你看,你爸爸妈妈除了表扬我,给我挖坑,别的什么都不会。你在家也经常被这样对待吗?要是这样,你要像我一样,学会反击。”听我这么说大家都笑了。
有了这样的一个前奏,我们接下来的咨询会不会轻松一些呢?不,依然进行得很艰难,比如在咨询中我提了一个问题,父母总是会很快回答,不仅如此,我问孩子的问题他们也会抢着回答。
我很好奇,明明我是在问孩子问题,他们为什么要抢着回答呢?他们的说法是孩子平时说话不太注意,他们担心孩子会冒犯我。你看到了吗?这又是一个过度社会化的表现。
咨询结束,他们要离开时站起身和我握手寒暄,自然忘不了要夸我几句,一边说自己很有收获,一边问孩子是不是也很有收获,学到了很多。我调侃了一句:“你们如果再这样,我就不敢给你们做咨询了,我有几斤几两,自己还是知道的。”
和这个家庭在一起工作了90分钟,我整体感觉太累了,跟两个成年人说话太油腻了。这种油腻的感觉就是过度社会化的产物。因为担心冒犯对方,总是包裹着一层厚厚的外壳,他们彼此之间无法看到对方的真实想法。
第二次咨询,我问他们是如何决定再次来到这里的,女孩看了一眼爸妈说:“你有想法就说,干脆利索。更重要的是上次你怼他们怼得很爽,我想学学。”
我收起笑容,认真地看着女孩儿:“谢谢你,你对我的表扬是真实的,我收下了。”
3
无法信任
如果一个孩子无法向父母表达自己,最核心的原因只有一个,在这段关系中他无法信任自己的爸爸妈妈。
在亲密的关系里真实的表达自己是一种冒险,因为在表达的时候我们会把自己的痛苦和脆弱展示给对方,如果彼此之间无法建立信任感,我们是不敢这样做的。
一个女孩儿和几个同学成立了一个校外流浪猫救助站,一个男生不小心被小猫抓伤了,男生的父母找到学校。因为女孩儿是救助站的发起人,老师狠狠地训斥了她。
女孩很委屈,可是她回家对这件事只字不提。女孩的妈妈是通过其他同学的家长知道的这件事,因为孩子不提,自己也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女孩每天都顶着巨大的压力来到学校,因为男孩的家长不断施压,老师只能三番五次把女孩叫去办公室做工作,让女孩儿解散救助站,并向他们道歉,女孩不肯,和老师大吵一架被妈妈接回了家。
回到家女孩的妈妈一句话都没有多说。即便老师已经找她谈过话,她也没有半点想要责怪孩子的意思。女孩在自己的房间痛痛快快哭了一场,跑出来看着妈妈,第一句话就是:“妈妈,难道做好事就注定会被误会,被伤害吗?”
这一刻女孩儿把自己的委屈、愤怒、脆弱统统表达了出来。女孩儿为何可以如此表达呢?因为她是可以信任妈妈的。有人可能会问:“你说这个女孩儿是在向妈妈表达委屈和愤怒我理解,这里面怎么会有脆弱呢?”
在女孩儿看来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可是得到的却是同学家长的不依不饶和老师的一再批评和否定,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难受的事啊。人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脆弱吗?
再回到我小时候转学的那段经历。我为什么拿到试卷后会哭呢?不是因为试卷难,而是因为太简单,这背后意味着他们瞧不起我,这份卷子如果我全答对了,考了一百分,他们也不会瞧得起我,因为题那么简单,答对是应该的。如果我答错了呢,他们同样会瞧不起我,你看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了。
无论我怎么做他们都瞧不起我,所以我不想做,只能哭鼻子。这背后也是对别人瞧不起自己所产生的一种脆弱感。只要真实地表达自己就有可能让对方看到自己的脆弱,如果没有信任做基础,这是很难做到的。
和成绩、分数相比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否敢于表达自己是一项软实力。一个内心充满阳光,喜欢表达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快速地适应各种环境,因为他可以不被别人控制,在社交中不过度受到社会化的影响,他能迅速找到可以信任的人并和对方建立信任。
心理学里有一个人人都很喜欢的概念叫做“活出自我”,活出自我的前提是你要试着表达自己,无论是你的需要、情绪情感、还是想法,当你可以自如表达自己的时候就会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建立高质量的关系。
对父母而言,如何“检阅”自己这个爸爸妈妈的角色是否是成功的呢?就是要看你的孩子能不能勇敢地、自如地表达自己。一个孩子只要愿意表达自己,他就会生机勃勃地成长,这才是儿童青少年该有的样子。

作者:树辉老师
一个专心做咨询的实战派心理咨询师
一个在来访者面前没有正行,
但是可以做到字字珠玑的心理咨询师
一个经常会有一些怪论,
可是会深入你内心的非著名心理咨询师
总之是一个
最不像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师。
(接受地面&网络视频咨询)
三个解释告诉你,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胖
放下确定感,尝试用各种好玩儿的方式跟孩子相处
收起你的功利心,接纳孩子并不是为了让他改变
育儿有“树”第32篇|不知道怎么做,你正在给自己制作一个“世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