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段来自杭州某小学门口的短视频,像一根针,刺痛了无数人的心。

视频里,学生们整齐列队站在校门口,对着驶入校园的车辆,齐声喊着“老师早!”而车辆,就从孩子们的身边缓缓驶过。
这一幕,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面对质疑,学校的回应和教育局的整改通报,更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追求的文明礼仪教育,何时变成了这样一场令人不安的“形式主义”表演?
一、 画面无声,却震耳欲聋:安全隐患下的“礼仪秀”
抛开所有解释,那个原始视频画面本身就有巨大的冲击力。
孩子们规规矩矩地站着,面前是移动的钢铁车辆。无论车速多慢,“人车混流”本身就是一颗定时炸弹。学校工作人员那句“学校只有一个门,没法做到人车分流”,听起来是解释,实则是一份冰冷的安全责任告知书:条件如此,所以孩子们需要适应这个环境,甚至在这个环境中完成他们的“礼仪示范”。
将学生的安全置于次要地位,而将形式化的展示放在首位,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 在这所学校的管理者眼中,那列队迎宾的“仪式感”,似乎比每个孩子平安踏入校园的“安全感”更加重要。
二、 校方回应,苍白的辩解:为何公众并不买账?
事件发酵后,校方的回应堪称“危机公关的反面教材”。
所有的回应,都指向一个核心:校方在努力证明“程序正确”,却完全忽略了公众担忧的“实质错误”——学生的体验与安全,以及教育的真诚。
三、 形式主义的“规训”,正在扼杀教育的真诚
这起事件,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是因为它绝非孤例。它精准地击中了当下教育中一个令人厌倦的痛点:形式主义泛滥。
我们见过太多:
这一次,是“文明礼仪”被异化了。真正的礼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是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习惯。 它可能是一个孩子在校门口蹦跳着碰到班主任时,脱口而出的那一声“老师好”;也可能是老师微笑着摸摸孩子的头说“早上好”。
而当礼貌变成一种必须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以整齐划一的队列和口号来执行的“任务”时,它教会孩子的不是尊重,而是服从与表演。他们学会的是在特定场合下“做”出有礼貌的样子,而不是内化这种品质。
四、 教育局整改之后,我们更期待什么?
所幸,当地教育局的反应是迅速且态度明确的。“确实存在相关问题”、“严肃批评”、“立即整改”,这些措辞肯定了公众的质疑是合理的。

但整改不能止于“不再列队喊早”。我们更希望看到:
孩子们纯净的“老师早”呼喊声,本应是校园最动听的声音之一。但它不应该回荡在车轮旁,更不应该成为一场精心编排的“秀”。
请把教育的舞台还给孩子,而不是把孩子当成教育的道具。 当我们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才能真正触摸到教育的核心——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希望杭州这所小学的风波,能成为一面镜子,照见所有形式主义的荒诞,让我们的教育,能多一点真诚,少一点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