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
击音频,边听边看
前段时间笔者去朋友家玩,发现朋友书桌上堆叠了不少书籍和笔记本,上面还贴着花花绿绿的贴纸。
翻开内页,不时可以看到彩色的荧光笔划线,空白的地方也被工整的笔记填得满满当当。
显而易见,三战三败的她,又在为考研做准备了。
为了提升学习效率,过去这几年她可没少努力,番茄工作法、康奈尔笔记、记忆宫殿……可却仿佛陷入了“学得越多,掌握越少”的怪圈,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取得理想成绩。
与苦学却低效的朋友相比,《如何高效学习》的作者斯科特·扬的学习效率则令人叹为观止。
他10天拿下线性代数,一年内自学完成麻省理工计算机科学33门课,还用一年的时间掌握了四门语言,可谓名副其实的学习达人。
斯科特·扬高效学习的秘诀是什么?如何才能像他一样轻松高效呢?不妨读读《如何高效学习》,一定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
拼命努力的你,
为何总是“学完就忘”?
不知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一个单词重复数十次,一个公式抄了无数遍,熬夜苦读,题海战术,凡是能想到的学习方式你样样不落,可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考前背得再疯狂,也挡不住考时全忘光。
斯科特·扬却完全相反,读高中时,他课后几乎不学习,但却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毕业。读大学时,大考之前他一般学习不到两个小时,但大学四年,他的成绩不是A就是A+。
你以为他们的聪明是天生的吗?其实不然, “学霸”和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大多源于学习方法的不同,他们不会只埋头苦读,而是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技巧。
普通人多采用传统式学习法,依靠机械重复来记忆。学到的知识就像一个个散落的珠子,彼此之间没有关联,容易遗忘。
而高手多使用整体性学习法,对他们而言,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就可以做到融会贯通,不但记得牢靠,而且提取快速。
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尼尔斯·玻尔身上,有一则典故广为流传。
在一次物理考试中,他所有的题都答对了,但有道题得分却极低。
题目内容是这样的:“如何利用一个气压计,测出一栋高楼的高度?”
出题者的预期思路是学生通过楼顶和地面的气压差,代入物理公式计算出建筑物的高度,以考察他们是否掌握了与气压相关的知识点。
玻尔给出的答案在老师看来显然匪夷所思: 爬到建筑物顶上,将气压计扔下去并开始计时,然后通过自由落体公式计算出建筑物的高度。
面对前来申诉的玻尔,老师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他告诉玻尔,只要他能想出其他的解题方法,就给他高分。
令人惊讶的是,玻尔竟然不假思索地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
用长绳绑着气压计,通过线的长度测量高度;
将气压计当作摆锤,通过钟摆的运动周期来推算建筑物的高度;
当然,也可以通过测量楼顶与地面的气压值,利用差压和高度公式计算出楼高。甚至可以直接用气压计敲开建筑物主人的门,询问建筑物的高度。
老师沉默了一会,决定给玻尔满分。
从故事中不难看出,玻尔不但知道气压计不仅是气压测量工具,还知道它可以作为重物、摆锤。
他的大脑里不但塞满了公式,他更懂得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真正含义。对他来说,知识点就是彼此连接的网络,而非孤立的片段,他深入了解它们,更能打破它们。
《如何高效学习》揭示了一个真相:学习不仅仅是记忆一些事实,记忆只是学习的一小部分。
靠重复和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没有稳固的根基支撑,必然会快速坍塌。
“耗时间”并不等同于在学习。枯坐在书桌前12个小时,每天拼命地背书,也都只是学习的表象,不是学习的实质。
将知识看作一个整体,将任何生活场景都视作学习及运用知识的场景,才能帮助我们构建牢固的知识网络,真正做到理解知识,整合知识,驾驭知识。
唯有“会学”,才能“学会”。
一年啃下MIT33门课的秘密武器:
不是拼命,而是“织网”
整体性学习的秘诀就是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所学知识就是网上的一个个连接点,如果其中一个点松动,其他点就能将它拉回。
知识连接的过程,也是深度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旧知识相融,成为一个体系。
在斯科特·扬的学生生涯中,有一次“特别的”化学考试。
当时,斯科特·扬和其他同学一样,直到临考前才接到考试通知。
超出教学大纲的考试内容对所有人来说都极具挑战性,但斯科特·扬并未像其他同学一样自乱阵脚,反而处变不惊,答题如流。90分钟的考试时间,他40分钟就写好答案交卷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在这次考试中脱颖而出,获得了400美元的奖金!
显而易见,这与他所采用的整体性学习策略密不可分,不但让他牢固掌握知识,还能快速梳理知识关联,用已知概念推导出新知识。
所以,哪怕是没有学过的知识,他也能够运用类比思维,举一反三,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斯科特·扬在大学的专业是商业学,但这并不妨碍他在其他方面表现出众,他不但自学了编程、参加各种演讲,还写出了一系列颇有影响力的电子书。
他能在一年内完成麻省理工33门课程,也要归功于此。
学习,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方法用对,事半功倍。真正高效的学习,就如同译者在书中补充的那样:
“学习就好比整个食物经过咀嚼、消化、吸收的过程,它不是表面看起来‘吃’的动作。”
列奥那多·达·芬奇因绘画才华闻名于世,被誉为“文艺复兴最完美的代表”,是一位无所不能的全才。
千斤顶、齿轮、变速箱、闹钟等常用之物,都出自他之手。
人车分流的理念也是他最先提出的。
桥梁、城堡、教堂的设计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他还设计过直升机、起重机、降落伞、潜水艇。
除此外,他还是一名水利专家,他设计的佛罗伦萨运河网、米兰的灌溉工程一直沿用至今。
他没上过学,却凭着强烈的好奇心和钻研精神,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成了连乔布斯和比尔·盖茨都为之折服的“跨界奇才”。
他留下了7200多页手稿,内容涵盖方方面面。在他眼中,学科没有边界。
真正优秀的人往往不是在某一个领域出类拔萃,而是在多个领域都大放异彩,这与他们超强的“织网”能力密不可分。
那么,如何才能快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织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呢?
高手学习的5个步骤
斯科特·扬在《如何高效学习》一书中分享了整体性学习的五个步骤。
1.快速获取
如果从来没有接触过数学知识,你怎么应对一场数学考试呢?
显而易见,学习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获取它,如何精准地获取信息,并进行压缩就显得至关重要。
想要快速、大量地获取知识、简化知识,可以通过快速阅读和笔记流这两种方法来实现。
2.深入理解
理解知识分为三个层次:理解阶段、拓展阶段、应用阶段。层次越高、理解越深。
了解信息含义,联系上下文是最基础的理解。这个阶段非常关键,如果不理解它的字面意思,就没机会深入下去。
想要深入理解知识,可以尝试使用费曼学习法,即设想你是一名老师,要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为一个“菜鸟”学生讲解他从未接触过的知识。
如果做不到,就返回去重新学习该知识点,直到弄懂为止。
3.积极拓展
拓展是指用模型来简化和扩展你的结构,在知识间形成联系。拓展是整体性学习的开始,也是最花力气的一步。它有三种方式:
深度拓展,即在信息内部创造联系,探究知识的背景。
横向拓展,即在知识周围建立联系,想一想与其类似的结论还有哪些。
纵向拓展,是最有创造性的学习方式,需要从其他结构的角度再来探究知识。应用时,可以用比喻法和内在化来实现。
4.及时纠错
纠错就是在整体知识网络中做修剪工作,比如添加例子、删除无效联系。
想要及时发现错误,你可以通过阅读与你观点相反的书籍,或者把结论放入现实世界中查证来实现。
5.最终应用
斯科特·扬在书中提出:“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能做到学以致用方能更好地适应现实世界。”
学而不用,无异于纸上谈兵。唯有将所学知识投入到实际生活当中去,知识才能发挥其作用。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管是这五个阶段中的哪一个阶段,都需要进行测试。测试可以减少知识的丢失和误解,让我们了解问题所在并加以改进。
并且,以上五个步骤之间可以往返跳跃,它是多线性的,而不是单线性的。
十分认同一句话:“真正的学习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赛。”
内化于心,融会贯通;外化于行,积极应用,如此,书本上的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勤奋是基础,学习能力的重构才是决定我们能否提升效率的关键。
掌握整体性学习方法需要花费数星期,但它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无效学习的时间。告别“学完就忘”的挫败感,从今天开始,尝试用“织网”的眼光看待新知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