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
近日,一则关于高校职称晋升与横向课题经费挂钩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西北某高校实行严格的横向课题经费考核制度,每年教授需要完成8万元、副教授7万元、博士6万元、讲师4万元,若无法完成年底就要扣绩效奖金。令人忧心的是,这种做法并非个案,甚至催生出一条由中介和企业“配合”完成横向课题的灰色产业链。
这一乱象的潜滋暗长,暴露出现行高校评价体系中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弊端。横向课题本应是高校服务社会发展、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桥梁,其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然而,当经费数额异化为衡量科研能力的“硬通货”,当创收能力取代学术水平成为职称晋升的“敲门砖”,科研活动便偏离了求真务实的正道,滑向了急功近利的歧途。如此公开弄虚作假,表面上营造出科研服务经济建设的繁荣景象,实则是对科研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对学术风气的严重毒害。
首先,这一乱象扭曲了科研的初心与使命。科学研究本应以探索未知、追求真理、贡献知识、服务社会为宗旨,其核心价值在于创新质量与实际贡献。将经费额度作为核心考核指标,无异于本末倒置,使得科研人员疲于应付经费指标,而非专注于研究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尤其对于人文社科、艺术、小语种等不易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学科,强推横向课题考核更是脱离实际,迫使教师寻求非正常途径,从而陷入“自费搞科研”的荒诞困境。
其次,这一乱象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学术环境和人才成长机制,那些擅长基础研究、不善社会资源运作的教师,尤其是年轻学者,将处于不利地位。这不仅挫伤其科研积极性,更可能导致人才逆淘汰,使得学术竞争焦点从学术创新水平异化为“搞钱”能力,长远看必将损害国家科技创新的根基。
再者,由此催生的灰色产业链,不仅涉及学术不端,更触碰了法律与道德的底线。中介机构明目张胆地提供“一条龙”造假服务,帮助企业虚构需求、伪造合同、制作虚假结项材料,教师则通过资金空转,在循环中完成“经费任务”。这种行为不仅是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公然挑战,涉嫌虚报项目、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更助长了弄虚作假、诚信缺失的不良风气。
破除这一顽疾,必须坚持法治思维,深化改革,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科研评价必须回归学术本位,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突出代表性成果和长期积累,赋予学科差异化和同行评议更大的权重。同时,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横向课题的全过程监管与问责,加强立项审核、过程监督和结项验收,建立项目信息公示平台,接受社会监督。对于参与虚构项目、提供虚假材料的中介机构和企业,应依法依规予以惩处,提高其违法成本。对疏于管理、纵容造假的高校,要建立问责机制。
归根结底,高校是立德树人、追求真理的殿堂,科研工作者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绝不能让“金钱游戏”的喧嚣干扰了象牙塔的宁静,绝不能让功利主义的计算淹没了对学术理想的坚守。通过法治完善、制度优化和文化引领,彻底铲除滋生“唯经费”导向的土壤,才能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静心科研,让高等教育事业真正回归育人本源和学术初心,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教育强国奠定坚实根基。
□王顾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