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奥丹
当下,越来越多大学要求学生课堂上必须“抬头”的问题引发关注。对此,笔者的看法是:“抬头”本身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投入和思考。强制性的抬头是一种简单粗暴的管理手段,或许可以形成表面化的秩序,但很可能无法得到理想中的效果。
不可否认,在课堂上中保持抬头的状态是对授课者表示尊重的一种方式,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对于一些自律性不强的学生,能起到兜底的作用,防止他们完全脱离课堂。但笔者反对强制抬头这种行为。
首先,强制抬头忽视了学习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大学学习与中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自主性,优秀的学生善于使用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课堂上他们低下头可能是在用平板或笔记本电脑快速记笔记,高效捕捉老师的授课重点,也有可能是在听到一个概念后,立刻上网查更深入的资料,进行主动的、探究式的学习。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不同,强制抬头可能打断了他们最有效的学习流程,打乱了他们的学习节奏,降低了他们本可以达到的学习效率。
其次,我认为强制“抬头”这一做法形式主义大于实质效果。抬头并不等于“在听”,更不等于思考。学生完全可以抬头看着黑板,但思绪早已飞到九霄云外。况且如果一个课堂需要靠强制手段才能让学生抬头,老师或许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学期开始时就与学生提前沟通,说明在某些重要环节如讲解核心概念、进行重点分析时希望大家能抬头互动,而在其他时间如自学、整理时段可以相对自由。教师也应该将关注点从“你是否在听我讲”转移到“你是否在有效学习”上。
再次,理想的大学课堂,应该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一刀切的规定。对学生而言,我们应该承担起自主学习的责任,时刻保持诚实和自我审视,对自己时间和学费负责。我们也应该学会有效与老师沟通。如果老师的授课方式确实与自己的学习习惯冲突,我们可以尝试在课后与老师礼貌地沟通,说明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及它的合理性,争取理解。即使不是一直保持抬头的状态,我们也可以通过适时地点头、眼神交流或在讨论环节积极发言,向老师表明自己是投入的。
大学上课必须抬头若成为一种僵化的、不容置疑的纪律,并不能真正达到督促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一个真正优秀的课堂,不在于学生们是否整齐划一地抬着头,而在于整个空间是否弥漫着思考的气息和学习的氛围。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