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工人日报)
●观点
从内容优化、模式创新、评价体系健全三个维度提升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筑牢立德树人的思想根基。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维护教师权益的同时,也肩负着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职责。面对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队伍结构、诉求及职业生态的深刻变化,可以从内容优化、模式创新、评价体系健全三个维度,探讨提升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实践路径,筑牢教师立德树人的思想根基,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保障。
优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紧扣时代脉搏,更新教育素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高校要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及时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及教育领域相关政策融入教师学习材料。通过开展专家讲座、精选鲜活案例、编印学习读本等方式,使教育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让党的创新理论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
聚焦师德与理想,定制专属教育内容。引导教师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将个人发展融入教育事业。高校可开设师德专项课程,以榜样力量唤醒教师的职业敬畏与使命担当。针对学术诚信问题,邀请专业人士详解学术规范,强化教师的学术红线意识。推动人事、教务等部门联合制定教学行为指南,提供明确的教学质量基准。
创新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线上线下联动。线上思政学习平台积极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在整合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和学术报告视频的基础上,引入人工智能学习辅助系统,为教师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内容。开发教育与娱乐相结合的思政知识线上竞赛,并设立奖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仿真的虚拟思政课堂,使教师能够远程操控实验设备,参与案例模拟演练。线下活动应增强体验的独特性和参与的深度。除传统的党团活动与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还可开展“红色经典朗诵节”与“革命旋律合唱盛典”等活动,唤起教师的红色情结。同时,积极鼓励教师投身社区服务和乡村振兴事业,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情景模拟沉浸体验。持续强化教学情景创设,引入更多与实际教学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复杂场景。通过模拟校园网络舆情的紧急应对,提高教师迅速反应和有效处理问题的能力;创设涉及高校国际交流中的文化冲突处理情景,强化教师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沟通和协调技巧;邀请教育专家、舆情分析师、跨文化交流学者组成专业指导团队,现场实时剖析问题、传授技巧。组织编排的党史短剧,致力于提升专业水平。同时,组织教师投身党史主题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深化对党史的认识与理解。
健全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凸显教师思政分量。深入研讨制定教育评价指标,强化思政教育的核心地位,主动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推动评价机制多元化。评价队伍应涵盖学生、同事、教学督导、工会等。各方评价应按科学权重综合计算,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全面立体。
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旨在全程跟踪教师思政学习与实践的动态进展。线上平台精准统计学习时长、参与讨论频次,线下记录教师参加活动情况,定期抽查教师教案,查看思政融入情况。结果性评价则聚焦学期末关键节点,通过思政知识考核检验理论掌握程度,结合教学实践成果,如课程思政案例获奖情况、学生思政素养提升情况的调查反馈,量化评估教师思政教育成效。两者有机结合,可真实反映教师思政水平。
动态反馈与整改机制。评价结束后,第一时间向教师反馈结果,详细点明优势与不足。针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可由工会、教学部门等联合安排一对一辅导,量身定制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期限与阶段性目标,定期回访督促教师按计划整改。依据反馈持续优化评价指标、调整教育教学活动内容与形式,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教师思政素质稳步提升。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