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提问
孩子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开心,但也没有任何热情。对学习、运动以及曾经的爱好都提不起劲儿,问他什么都说“随便”、“没意思”。这种“空心”状态是正常的吗?
专家观点
首都师大附中大兴北校区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石娟:从发展性因素看,青春期是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期,孩子正在经历“我是谁”的内心探索,这可能导致暂时的动力缺失和兴趣减退;从压力与倦怠因素看,持续的学习压力、过多的结构化活动可能导致心理能量耗竭,表现为情感淡漠和兴趣丧失;从内在动机减弱因素看,当活动主要由外部压力驱动(如父母期望、学业竞争),而非内在兴趣时,孩子会启动一种“应激反应”,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容易失去自主感和投入感。
作为家长,我们如何应对孩子没有热情,对学习、运动、以前喜欢的爱好都提不起劲儿,问什么都说“随便”、“没意思”的“空心”状态?不妨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评估孩子的压力源。根据以往经验,初中孩子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业要求增高、人际关系复杂或微妙、自我价值感来源单一、睡眠不足等挑战,家长可以试着多听听孩子怎么说,了解孩子内心真实想法,不急着打断孩子、做出评判、提出建议。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或想法本身也是一种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
第二,寻找小支点为孩子赋能。首先,可以引导孩子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目标,将目标调试到能够激发自己自信心的水平,然后再鼓励他将目标拆解为日常可量化、可完成的小目标,达成小目标后即时反馈,给自己一些小奖励。家长可适时为孩子点赞。其次,可以引导孩子探索一些激发兴趣的小活动,不花费太多精力,但能够体验到成功感和幸福感,这样可以增强他的心理弹性。此外,还可以鼓励孩子与自己的好同学、好朋友一起参加一些非竞争性的小活动,比如志愿者活动、逛逛书店等,充分感受同伴的情感支持。
第三,家长经常做“自我觉察”。就是请您及时觉察自己的一些言行,是否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呢?比如,您的言行是否让孩子感觉到,您对他的学习成绩有过高的期待呢?是否对孩子经常否定,而让他的价值感比较低呢?如果您觉察到一些不妥,就要及时调整。
最后,如果孩子情绪低落时间、自我否定、严重失眠等状态加剧,您需要及时联系老师、心理热线、专业机构等给孩子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当您看到孩子的这种状态,就是接收到了孩子的“求助信号”,您可以在亲子关系、学习目标、同伴关系、自我价值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不要简单地“概念化、标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