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生民
高校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随着数字原生代成为高校学生主体,传统“课堂讲授+文本阅读”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对互动性、体验性、个性化的需求,传统文化育人面临“传者用力、受者无感”的困境,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传统文化育人是时代要求、现实所需。培育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传统文化育人的新生态,不仅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
以技术为媒,培育人机协同教学新主力。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传统文化育人的首要价值,在于通过技术重构教学关系,构建“教师主导+AI辅助+学生主体”的人机协同教学模式,让技术成为延伸教师能力、优化教学流程、增强学习体验的“新主力”。这种协同不是技术对教师的替代,而是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教学效能的乘数效应。一是重构教学流程,实现全环节智能赋能。传统教学流程往往局限于“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复习”的线性模式,教师难以兼顾知识传递的深度与学生需求的差异。人工智能技术可通过对教学全环节的渗透,实现流程的智能化重构。二是优化个性化支持,满足差异化学习需求。人工智能通过精准画像与智能推荐技术,可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学习支持。AI系统通过持续收集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构建动态更新的个人知识图谱与兴趣模型,精准识别学生的知识盲区与发展潜力。这种个性化支持打破了“一刀切”的教学局限,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配的路径中获得学习成就感,激发主动探索的内生动力。三是升级互动体验,增强学习沉浸感。传统文化的抽象性与历史性容易让学生产生距离感,而人工智能通过交互技术创新可搭建“可感知、可参与”的体验桥梁。
以内容为王,突出校园文化建设新特色。内容是传统文化育人的核心载体,人工智能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应用,更在于通过技术激活内容活力,推动传统文化内容的现代转化与校园适配,形成具有辨识度的校园文化特色。一是推动传统文化内容的数字化解构与重构。数字技术为文化动态传承提供了新手段和新平台。如短视频、中长视频、直播、沉浸式演艺等模式取代了原有干瘪枯燥的说教形式,以更契合当下互联网原住民信息获取习惯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满足学生日益多元的文化审美需求。二是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创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人工智能可助力传统文化内容与当代校园生活、时代需求相融合,形成贴近学生的“新表达”。AI通过分析校园文化热点与学生关注话题,挖掘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在贴近学生的表达中传递文化价值。三是构建动态化内容生态,实现持续更新迭代。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内容的持续供给与活力保持,人工智能可构建“生成—反馈—优化”的动态内容生态,让传统文化内容保持时代性与新鲜感。此外,AI还可搭建开放的内容协作平台,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技术支撑”的内容生产闭环。这种生态让校园传统文化内容从“静态”变为“动态”,始终保持与学生需求的同频共振。
以传承为本,实现教师智能素养新发展。教师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核心力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绝非技术对教师的替代,而是对教师能力的拓展与重塑。推动教师智能素养的提升,是实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前提,也是确保传统文化传承质量的根本保障。一是提升智能工具应用能力,强化技术驾驭水平。人工智能工具的有效应用是教师开展智能化教学的基础,教师需具备运用智能工具优化教学实践的能力。这包括熟练使用AI备课平台整合资源、设计教案,运用智能测评系统分析学生学习数据,借助虚拟仿真工具搭建教学场景。高校应帮助教师掌握智能工具的应用方法,让教师从“技术旁观者”变为“技术使用者”,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深化文化转化能力,把握技术与文化的融合尺度。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精神内涵与人文底蕴,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需以文化价值的准确传递为前提。这要求教师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明确哪些内容适合技术呈现,哪些需要教师深度阐释;能够指导AI内容的开发方向,确保技术呈现不偏离文化本质和教育规律,避免形式化、娱乐化倾向,确保智能化教学不沦为“炫技表演”,而是始终围绕“立德树人”与文化传承的核心目标。三是发展协同教学能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一方面,教师需明确自身不可替代的角色定位,AI负责知识传递的精准性与个性化,教师则专注于文化内涵的深度解读、价值观念的引导、情感态度的培育,同时对AI的局限性进行补充与修正,形成“AI赋能+教师主导”的协同机制。另一方面,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引导学生在AI提供的基础资源上进行高阶思维训练与创造性表达。同时,教师需关注学生在智能化学习中的情感需求,通过面对面交流化解技术交互带来的疏离感,强化文化传承中的情感共鸣。这种协同教学能力的发展,让教师在技术时代始终保持教育的温度与深度,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精神引领者。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传统文化育人是技术革新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高校要始终坚持“文化为魂、技术为器、育人为本”的原则,将人工智能的应用与人才培养目标、校园文化特色、传统文化内涵紧密结合,构建更具活力、更富成效的传统文化育人新生态,为文化强国建设培养更多具有文化自觉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作者为扬州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