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上广深的国际学校陆续开启开放日,但一个明显的变化是——现场冷清了许多。
过去,家长挤爆操场、排队听讲座的盛况不再,很多学校的开放日只来了百来号人。
虽然今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国际学校倒闭,但生源危机已经无差别地波及到每一所学校。
国际学校可能真的走到分水岭了...
01.
从一位难求到无人问津
国际学校遭遇生存危机
国际教育退潮,生源减少已经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实。
2023年海淀那些热门国际学校的开放日,那时候家长挤爆校园,一天接待上千人,场面热闹得像春运。
但是今年同样的学校、同样的场地,现场却只有一百多位家长,冷清得有些尴尬。
据传闻,另一所曾经录取率不足10%的老牌国际学校,如今报名人数只有巅峰时期的六分之一。
图源:小红书
北京某老牌国际学校的学生人数,也从四年前的315人一路降到如今的110人,远低于学校正常运营所需的170人。
某头部国际学校的K班,以前几百人抢八十个名额,如今竟然招不满。
就连帝都老牌国际学校也出现了生源大幅流失的情况,几年前八年级还有上百名学生,现在到了申请季只剩下五十人。
虽然学校宣传23名学生拿下28枚G5 offer,但依然挡不住高达50%的流失率。
朝阳某国际学校今年毕业生50人,小初高加起来才招了80个新生,这样的缩水已经是国际学校的普遍现象。
其实,不止北京,全国范围内的国际部都在退烧。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的国际学校招生人数普遍下降,有的甚至因为人数太少而无法开班。
A-Level、AP、OSSD等课程体系的学生越来越少,很多民办国际学校的日子都不好过。
曾经一位难求的国际学校,如今正在经历残酷的退潮期。
图源:小红书
生源紧缺成为普遍现象,很多学校的招生部门被迫转型成为销售团队,某朝阳国际学校的一位老师说,现在学校招生已经是老师的硬性业绩指标。
没有学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也出现,大批国际学校的老师开始频繁跳槽,今天在这里,明天可能就去了别的学校。
教师的频繁变动,也让学校在家长权重口碑下降,最终就成为一种恶性闭环。
02.
国际学校寒冬期
自救可以突围吗?
国际学校目前面临最大的挑战,关键问题在于,孩子变少了。
出生率下降,适龄入学的孩子减少,过去挑学生的国际学校,现在反而需要绞尽脑汁吸引学生。
没有学生,就没有营收,没有收入,运营资金就会出现缺口。
国际学校的师资成本非常高,一位外籍教师的月薪大约2.5万元,还要额外支付机票、医疗保险、住房补贴等费用。
图源:小红书
再加上国际课程授权费、校园设施维护和教学设备更新,很多国际学校早已不堪重负。
而且部分双语学校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背后的资本方已经悄悄撤资,甚至寻找买家接手。有的学校直到关门前几周,家长还被蒙在鼓里。
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学校频繁暴雷,但家长都是最后一个知道。
推荐阅读:网红学校被爆欠薪,创新教育理想终究敌不过现实?
所以,家长们也越来越理性,随着信息透明度提高,大家不再盲目迷信洋教育。
有的家长发现,国际学校虽然轻松,但这种松弛感也意味着学业要求低,作业可以补,成绩差也无所谓,孩子的基础打不牢,竞争力完全拿不出手。
图源:小红书
更重要的是,留学和就业的道路不再顺畅,去美国留学可能拿不到签证,专业限制多,就业也难。花几百万留学,未必比在国内读个好大学更有保障。
即使依然坚定留学的家庭,也出于成本和升学的考虑,更倾向于选择国际部。
虽然公立国际部同样面临招生问题,但学费便宜、升学成绩优秀吸引了很多权衡性价比的家长关注。
而且近年来,公立国际部招生也进一步提前,很多学校通过0.5项目或者3+1模式提前锁定生源,中考还没开始,孩子就已经上岸了。
推荐阅读:北京0.5项目启动,是提前升学的捷径,还是家长的新豪赌?
图源:unsplash
公立国际部的招生名额也越来越多,比如北理工附中、交大附中、清华附广华、一零一怀柔等新国际部陆续开设,优质生源被进一步分流,即使是老牌国际学校也压力山大。
不过国际学校已经开始抱团自救,比如力迈九华校区国际项目并入总部,青苗常营与怀柔校区的调整、诺维与澳大利亚国际学校的合并、橘郡搬离凯博与拔萃合作成立新学部。
很多学校也在拓展新课程,比如汇佳增设双语融合班,德威引入A-Level课程,青苗开设DSE项目,多元化布局,既为招生破局,也是为了满足家长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03.
国际学校退潮期
优胜劣汰下的理性回归
国际学校招生难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只要学校能做出自己的特色,依然不愁生源。
那些真正有口碑、有实力的学校,哪怕在国际教育寒冬中,也依然一位难求。
目前的国际教育行业,正在经历一次深度调整。能扛住经济周期、稳扎稳打的学校会继续前行,而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学校,已经被市场淘汰。
看似退潮,其实是一次优胜劣汰的过程。
从家长和学生角度来看,国际学校的降温并非坏事。生源减少后,学校规模自然缩小,师生比下降,反而让孩子能得到更多的个别关注与资源倾斜。
图源:小红书
对学校来说,招生压力也会迫使它们重新思考定位,回归教育本质,真正去打磨课程质量和升学成果,而不是只做宣传和营销。
进入11月至12月,是国际学校入学考试的高峰期。
和前几年提前锁定生源、激烈竞争的抢人大战不同,今年的节奏明显放缓,家长有了更多时间去考察和思考。
图源:unsplash
选国际学校,最核心的还是看孩子未来的升学规划与家庭的教育理念,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当然,也要警惕一些潜在信号,如果学校连续两学期招生下降30%、外教离职率超过20%,学费涨幅明显高于通胀、管理层频繁更换。
而且设施维护不善、活动被削减,甚至提前催缴多年学费,都可能意味着学校资金链出现了问题。
最后要强调的是,招不满不等于学校差,有的学校选择坚守标准,不愿为了生源降低门槛。
理性看待国际教育降温,家长们需要关注的重点,永远都是学校的教学质量、生源水平,以及与自家孩子的匹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