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因素是高考地理的核心考点之一,主要考查对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分析能力,需结合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判断。以下从核心概念、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方法及典型案例四方面系统梳理。
一、核心概念: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1.农业区位包含两重含义
(1)地理位置: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具体区域(如泰国水稻种植在湄南河平原,澳大利亚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
(2)区位因素:指农业与地理环境(自然、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即影响农业布局的关键条件。
二、自然因素: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自然因素是农业区位选择的基础,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四大类,需重点分析其优势条件与限制性条件。
1. 气候:影响最广泛的自然因素

(1)热量:决定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与复种指数(如海南岛热量充足,可一年三熟;东北热量不足,仅一年一熟)。
(2)光照:影响光合作用与农产品品质(如新疆光照充足,瓜果糖分高)。
(3)降水:直接影响灌溉需求(如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利于水稻种植;干旱区需依赖灌溉水源)。
(4)气象灾害:如寒潮(东北冬季冻害)、台风(东南沿海洪涝)、干旱(华北春旱)等会限制农业生产。
2. 地形:影响农业类型与分布

(1)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种植业(如东北平原商品粮基地)。
(2)山地/丘陵:坡度大、水土流失风险高,适合发展林业或畜牧业(如东南丘陵的茶园)。
(3)海拔:垂直差异影响作物分布(如高山地区种植青稞,低海拔种水稻)。
3.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1)土壤类型:红壤(酸性,适合茶树)、水稻土(肥沃,适合水稻)、黑土(东北,有机质高)。
(2)土壤肥力:直接影响产量(如东北黑土肥沃,是商品粮基地的优势)。
(3)土壤酸碱度:酸性土壤(如红壤)需改良后种植耐酸作物(如茶树)。
4. 水源:干旱区农业的关键

(1)灌溉水源:如河西走廊、宁夏平原依赖黄河水灌溉;南疆靠冰川融水。
(2)水源不足:是干旱半干旱区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如华北平原春旱需跨流域调水)。
三、社会经济因素:动态变化的决定性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随技术、政策、市场等变化而动态调整,需关注其主导性与变化性。
1. 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与规模

(1)需求变化:城市郊区发展乳畜业、蔬菜基地(如上海郊区的畜禽养殖);市场滞销会导致作物改种(如粮田改种花卉)。
(2)消费偏好:如英国、德国因城市人口多,乳畜业与园艺业占比高。
2. 交通:影响产品运输与市场范围

(1)易腐产品(如鲜奶、蔬菜)需靠近市场或便捷交通(如城郊农业);
(2)交通改善(如冷链技术)可扩大市场范围(如海南冬季瓜菜销往全国)。
3. 政策:直接干预农业布局

(1)补贴政策(如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国家扶持)、耕地保护政策(限制非粮化)等。
(2)区域规划(如都市农业圈层布局,中心区发展高附加值园艺业)。
4. 科技:突破自然限制的关键

(1)品种改良:如杂交水稻提高单产;
(2)设施农业:温室大棚(改善热量条件)、滴灌技术(节约水资源);
(3)保鲜技术:延长农产品保质期(如荔枝通过冷链销往全国)。
5. 劳动力与工业基础
(1)劳动力数量:水稻种植业(劳动密集型)需大量劳动力(如东南亚、我国南方);
(2)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机械(如东北平原机械化水平高)、化肥、农药等支持。
四、高考答题技巧:“十字诀”与区位分析

高考主观题常要求“分析某区域农业区位条件”,需结合“光热水土地市交劳政技”十字诀(自然+人文),并注意以下要点:
1. 分“有利+不利”条件
如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
(1)有利:黑土肥沃、地形平坦、地广人稀(自然);机械化水平高、市场广阔(人文)。
(2)不利:热量不足(自然);土壤肥力下降(人文,过度开垦)。
2. 区分“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
(1)主导因素:对农业起决定性作用(如河西走廊种粮的主导因素是灌溉水源;上海郊区乳畜业主导因素是市场)。
(2)限制性因素:限制农业发展的短板(如华北平原的春旱,青藏高原的热量不足)。
3. 结合典型案例强化记忆
(1)水稻种植业(南方):雨热同期(气候)、地形平坦(地形)、劳动力丰富(人文)。
(2)乳畜业(英国):温带海洋性气候(多汁牧草)、城市市场需求大(人文)。
(3)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东北):地广人稀(自然)、机械化水平高(人文)。

高考地理中,农业区位因素需综合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重点掌握“光热水土地市交政技”的分析框架,结合具体区域判断主导与限制性条件,并通过典型案例(如东北、南方、英国)强化应用能力。答题时注意“全面覆盖+重点突出”,避免遗漏关键采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