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梁跑,作文写得好。
作文写得好,语文差不了。
首科心有底,成绩没人比。
加入陪跑营,作文自然赢!

【写作要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他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为人的根本。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材料首先呈现了一个普遍的世俗观察: 道德底线低的人因其行事无所顾忌,反而能在竞争中获取现实利益,显得“如鱼得水”。这构成了一个具有冲击力的现实困境,挑战了传统的道德观念。紧接着,材料通过“师长告诫”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观点:不仅要守住做人的“底线”,更要坚持道德的“高线”,并将“守住底线”提升到“为人之根本”的高度。审题的首要任务,就是 把握住“低底线占优势”这一现实悖论与“坚守高线与底线”这一理想要求之间的核心矛盾。
深入理解“底线”与“高线”这两个关键词是立论的基础。“底线”是为人处世不可逾越的最低标准,是基本的人格尊严、法律规范和社会公德,一旦失守,人便将滑向堕落。“高线”则是崇高的道德理想和人格追求,是引导我们向上、向善的灯塔。材料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强调“守住底线”是根本,是立身之基;而“坚持高线”是导向,是价值之魂。二者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人格,缺一不可。审题时需认识到,论述不能仅仅停留在“要不要道德”的层面,而应深入到“如何看待短期利益与根本人格”、“如何理解真正优势”的思辨中。
基于以上分析,文章的立意不应简单地否定现实困境的存在,也不能只为“高底线”唱赞歌。正确的方向是进行思辨性回应: 承认低底线可能在特定情境下带来短期、局部的“优势”,但论证这种优势的脆弱性、不道德性及其对人格与社会信任的侵蚀,从而阐明坚守底线与高线所赋予的长期、根本性优势—— 即内心的安宁、人格的挺立、真正的尊重和可持续的成功。最终结论应指向:守住底线是守住了“人”的资格,坚持高线则定义了“人”的价值高度,这才是永恒且无可撼动的“如鱼得水”。
【范文分享】
守界与越境
世情纷纭,常闻慨叹:那些道德边界模糊之人,似因无所不用其极,而在现实的泥潭中游刃有余。这冰冷的计算,仿佛为迷茫者提供了一份扭曲的成功地图。然而,师长“坚持‘高线’,守住‘底线’”的箴言,如金石之声,穿透迷雾,直指一个更为本质的命题:人之为人的根本,究竟立于何处?我以为, 这“高线”与“底线”,绝非简单的行为规训,它们共同勾勒出人格的经纬,是精神得以翱翔的苍穹,亦是灵魂不容失守的疆域。
所谓“底线”,是人之为人的生命基石,是文明得以存续的最后屏障。它如同大地的根基,默默承载一切,一旦崩塌,万丈高楼亦将倾覆。孔夫子有云:“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这“不仁”的界限,便是底线所在。它并非外在强加的枷锁,而是内化于心的道德律令,是孟子所说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的那点“希”光。屈原行吟江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声“不忍”,是灵魂对污浊的最后抗争,是对人格清白这一底线的誓死捍卫。倘若这底线洞穿,人便如断缆之舟,在欲望的惊涛中迷失方向,纵然攫取一时浮利,终将坠入价值虚无的深渊,其所谓“优势”,不过是沙上之塔,转瞬即逝。
而“高线”,则是生命不断趋向的崇高维度,是灵魂渴慕的精神北辰。它若群山的巅峰,召唤着我们超越平庸,赋予短暂生命以不朽的意义。太史公忍辱含垢,非徒苟活,乃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家使命,这使命便是他的高线,照亮了暗夜,升华了苦难。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一片,辉映千古,这浩然正气,便是他生命至高之线的璀璨华章。高线,是引路的星光,是力量的源泉,它让我们的存在,不止于生存,更在于精神的攀登与飞翔。
“高线”与“底线”,一者引航,一者承重,共同铸就完整而挺拔的人格。底线是大地,确保我们扎根深厚,不至坠落;高线是苍穹,吸引我们向上伸展,避免匍匐。无底线则高线飘渺如幻影,无高线则底线或沦为僵硬的桎梏。孟子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这“甚于生者”,便是高线的召唤,而对“不为苟得”的坚守,则是底线的不容逾越。二者在生命的关键时刻熔铸为一体,迸发出人格最壮丽的光华。
于此纷繁之世,坚守底线,趋向高线,或许意味着须承受暂时的寂寞与坎坷。然此寂寞,是思想家独立的代价;此坎坷,是志士仁人淬火的征程。当我们以一生的行走,在底线与高线之间构筑起人格的巍峨殿堂,便真正守住了为人的根本,获得了那无可撼动的内在优势—— 一种俯仰天地,无愧于心的从容与坦荡。这,才是生命恒久如鱼得水的真谛,是精神远征者永恒的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