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爬上窗台,你已经背着书包站在门口,像一只准备起飞的小鸟……”稚嫩的童声伴着轻快的节奏,11月11日,微短剧《我是小学生啦》拉开南京市“幼小携手 梦想启航”科学衔接主题协同教研活动序幕。

来自南京市的专家、老师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搭建起一座充满温度的“衔接桥梁”。活动由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主办、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协办,银城小学教育集团、宝船小学与新世纪实验幼儿园联合承办。


幼小衔接
让孩子自信迈入小学新阶段

“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幼小衔接更需循着孩子的成长节奏。”鼓楼区教育局四级调研员、小教科科长朱映艳在致辞中指出,鼓楼区始终秉持“为儿童,向未来”的核心理念,通过构建幼小教研共同体、将入学准备融入一日生活、开展游戏化教学、强化多维联动等举措,系统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工作,“探索永无止境,未来我们会继续深化区域实践,完善衔接机制,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温暖、科学的体系中,自信迈入小学新阶段。”

“幼小衔接的‘接力棒’,既要接稳,更要传好!”南京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柴耘以“接力赛”为喻,强调协同与合作的重要性。她指出做好衔接关键在“双向奔赴”:学前教师要“一脚跨学前、一脚跨一年级”,提前了解小学教学逻辑;一年级教师要“一脚跨小学、一脚回望学前”,读懂孩子的成长起点。同时,更要带着家长一起“奔跑”,“希望我们一棒接一棒,把每一步衔接都做细做实,让孩子们都能成长为幸福快乐的‘金陵少年’。”
从幼儿园到小学
这些课程,亮点满满

从开学第一周充满安全感的“开学天天乐”,到持续10周聚焦关键能力培养的“成长红绿灯”,再到为期百天巩固习惯的“百日我能行”,南京市银城小学教育集团教学研究中心领衔人、宝船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周姝分享了集团“幼小衔接100天”课程的创新实践与深刻思考,“我们期待每一个孩子,都像一位即将启航的小水手,在老师的引领和课程的护航下,勇敢地驶向小学那片广阔的知识海洋。”

幼儿园、小学如何打破学段壁垒?如何让幼儿期待上小学?孩子上小学后能否适应?……以幼儿园学生、家长以及老师关心的问题为切入点,南京市新世纪实验幼儿园园长丁卫丽从理念衔接、目标衔接、内容衔接、路径衔接四个维度,展现了从幼儿园小班就开始的长效衔接实践,“高质量的衔接应着眼于儿童的‘可持续发展’,从孩子入园第一天就开始浸润,而非大班阶段的‘突击准备’。”
从《宝船谣》到《船》
一堂课串联幼儿园与小学

“宝船宝船几丈长?四十四丈长!扬起帆,去远航……”新世纪实验幼儿园蔡萌老师的《宝船谣》课堂上,大班孩子们围坐成圈,跟着鼓点在游戏中念诵童谣、创编故事,感受语言的韵律与趣味。

而当同样的“船”主题进入小学课堂,则化身为一场深度的文化探索。在宝船小学朱茜茜老师的课堂上,“小水手”们则走进了专属“船舶馆”。他们从甲骨文“舟”字展开想象,在亲手搭建的“班级船舶馆”中探索百变船只的奥秘,并畅想“乘着船去远方”。
如何让孩子从“愿意阅读”到“会阅读”?让一年级更好掌握书法有哪些技巧?如何利用“成长袋”工具深度陪伴孩子成长?……现场,来自新世纪实验幼儿园、宝船小学、银城小学的老师们分享了一线教学的动人故事。宝船小学副校长卜少松关于《宝船谣》和《船》两节课的AI分析,更是赢得了阵阵掌声,他表示AI和大数据的实时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数据是冰冷的,但课堂中的互动与温度是无价的。”
专家引领
找准衔接核心,守护成长

南京大学吕林海教授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中各校在幼小衔接领域的创新实践,他特别指出,幼小衔接的挑战在于从幼儿园“生活逻辑”到小学“学科逻辑”的跨越,需要找到两种逻辑间的“连续性”。他认为,在“四个适应”中,“学习适应”是核心矛盾,“衔接的关键是要让一个处在过渡阶段的人,变成一个更积极、更善良、更乐观的人,让他能够直面生活挑战。”吕教授指出,活动精准把握了儿童发展的规律,既具备坚实的科学依据,又蕴含着教育的温情,具有深远的借鉴价值。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主任孙旭东高度评价了本次幼小衔接活动在课程、教研、协同育人方面的三大亮点,指出这些探索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准备到素养涵养”的理念转变。孙主任还从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对课堂中的细微之处给予了深切关注。他特别看重学生“自信、有条理、有思考的表达”,并建议老师们“慢一点”,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思考时间,使孩子的每一次发言都能被听见、被尊重。

“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路上的重要序章。在宝船小学,我们看到了幼小衔接最动人的模样。它从学校深厚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又自然而然地融入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旅程。”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吴青华在会后接受采访时表示,本次活动聚焦儿童入学适应与学习习惯的科学培养,进一步推动了区域幼小衔接工作向科学化、系统化方向高质量发展,“我们期待通过科学、系统的衔接,让每个孩子都能自信启航。”
通讯员 宋毅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晨
少年志编辑 夏诗怡
拍摄 薛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