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家校分工,是学校主要负责知识教育,家庭主要负责生活教育。”
□本报评论员 赵志疆
不得随意设置创建示范、“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等事项,严禁以调研、评估、指导、监测等名义变相开展督查检查考核,不得以发文开会、留痕资料、台账记录作为评价依据……为持续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保障教师专注主责主业,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对深化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减少非主责主业的工作任务”,不仅代表了很多中小学教师的心声,而且也是此次通知的重点。从严格规范发文审核、清单管理督查检查、优化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严控借调借用教师,到精简数据填报、完善课后服务保障、健全监测核查、强化部门工作协同,教育部发布8条措施,为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作出了周密安排。
老师的主责主业是教书育人,减少不科学的考核,排除不必要的干预,才能避免教育资源的无谓消耗,让学校和老师更加专注于本职工作。为教师减负的积极意义不用多说,随着教育部通知发布,由此引发的涟漪效应也在悄悄放大。相关新闻的评论区,意外成了一些家长的吐槽区,不少家长在里面大倒苦水:二十多年过去了,为什么赶作业的还是那批人?
这届家长为啥那么难?从内因来看,一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令不少家长深陷“囚徒困境”无法自拔。不少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的话是“除了学习,你什么都不用管”。更有甚者,对于孩子可以独立完成的校内任务,家长也因为不放心或者怕耽误孩子学习而主动大包大揽。从外因来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教育分工正在日益变得模糊。家长不仅要扮演好家庭教师的角色,而且必须是一名称职的全科教师:听写、改作业、检查背诵,手抄报、做手工、思维导图……五花八门的作业令不少家长难以招架。
理想的家校分工,是学校主要负责知识教育,家庭主要负责生活教育。但在当下教育评价体系中,知识教育毫无疑问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当家长大包大揽,把为孩子学习创造便利条件当作唯一使命的时候,家庭教育充其量不过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泛化。正因为如此,家长一方面对老师手伸得太长叫苦不迭,另一方面又因担心老师撒手不管忧心忡忡。这也是新闻评论区成为家长吐槽区的原因所在——家长们并不是反对为教师减负,不过是想分享一下减负的成果。
切实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教书育人的主业上去、放到立德树人的使命上去,这既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此同时,这也不失为全面梳理家校关系的契机:厘清家校权责边界,重塑有效沟通机制,才能为家长松绑,推动家校共育各司其职、各就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