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集约共享文献平台建设,推动区域国别学创新发展
11月5日上午,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区域国别学学科馆”揭牌仪式暨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与文献建设研讨会在图书馆六楼区域国别学学科馆举行。副校长柴剑平、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罗林等校内外嘉宾应邀出席。揭牌仪式由图书馆馆长龙小农主持。

柴剑平副校长在揭牌仪式致辞中强调,创建区域国别学学科馆是学校响应国家战略、探索学科融合、拓展知识疆界的重要举措。他指出,区域国别学的跨学科性、语言多样性和文化敏感性,对文献资源与知识服务提出了专业化、精确化、深度化要求,希望学科馆打造本学科泛在化未来学习中心。这就要需要以AI赋能为驱动,继续高起点做好顶层设计、高维度制定建设方案,加强线上线下特色文献资源集约共享供给、协同校内外区域国别教学科研机构和文献建设单位,探索AI赋能下区域国别学新的学习模式、科研范式和服务模式。

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刘素清作为图书馆学界代表致辞,她认为在区域国别研究蔚然兴起之时,中传图书馆率先创建学科馆是一个创举,充分肯定了学科馆在学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价值。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作为学科专家致辞,他从国家战略和学科发展需求的高度,强调学科馆在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构建、厚积与传播中的不可替代作用,鼓励学校加大区域国别学文献资源建设的力度和精度。
|
|
随后,柴剑平副校长、龙小农馆长、罗林主任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区域国别学院院长余金艳,共同为区域国别学学科馆揭牌。现场嘉宾合影留念,记录下这一学术发展的重要时刻。

在研讨会上,来自校内外的多位学者围绕图书馆如何支撑区域国别研究、区域国别研究对文献资源建设的需求展开跨界对谈和自由讨论。
在跨界对谈环节,罗林主任提出区域国别学文献建设需突破“西方中心”框架,重点收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本土学术著作与民间文化典籍,推动跨校文献联合编目,构建多语种、多领域文献保障网络。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院长、《区域国别学刊》执行主编刘铁娃教授提出要处理好全与专、藏与用、纸与电、独建与共享四对关系,建议建立“区域国别研究成果动态收录机制”,实时更新核心论文与政策报告,助力研究者把握领域前沿。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杂志副主编王锦强调,文献建设需兼顾学术性与实用性,系统收录国际组织报告、企业调研数据,搭建“需求反馈平台”提升服务精准度。余金艳院长建议拓展“区域国别文化产业”“跨境文旅合作”文献领域,打造跨学科共享平台,支撑协同研究。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刘素清研究馆员详细分享了中外图书馆业界关于区域国别学文献建设的现状与经验,建议加强“校际文献联盟”建设,推动非通用语种文献数字化共建共享,破解资源有限难题。
来自校内的多位学者也纷纷建言献策。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周亭教授聚焦传媒特色,建议优先整理海外媒体涉华报道原始档案,打造“传媒+区域国别”专属文献库,服务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出版社社长张毓强教授提议联合高校出版社推出“区域国别研究译丛”,在学科馆设“区域国别学新书展示区”,打通文献出版、收藏、集约、共享使用全链条。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郭晓科教授提出技术赋能方案,建议引入AI多语种翻译与文献聚类系统,建设“区域国别传播案例库”,将文献转化为教学素材。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姬德强教授主张建立“国家专属文献专柜”,针对重点研究对象国,系统收藏传媒法规、媒体报告等资料,提供一站式、场景式、在地化文献支持。
在自由讨论阶段,学校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教授、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李继东教授、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肖欢容教授、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顾洁教授等与会嘉宾各抒己见、深入交流,就区域国别学文献建设碰撞出诸多创新性思路。
|
|
|
|
|
|
|
|
|
|
|
|
图书馆馆长龙小农在研讨总结中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建言献策和师生的参与建设。他表示,区域国别学学科馆的成立是图书馆学科服务的一个创新尝试,是一个“新起点”,更是一份新使命。图书馆将认真梳理、吸纳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宝贵意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学科馆文献建设为抓手,持续优化学科服务,探索集约共享文献平台建设,为学校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支持保障。

作为集文献保障、学术支持、知识服务与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学术平台,区域国别学学科馆的揭牌,不仅标志着实体空间的正式启用,更开启了学科发展的新征程。未来,学科馆将持续发挥资源与服务优势,加强校际合作与跨界协同,力争成为中传师生洞察世界的窗口、学术创新的沃土、连接中外的知识桥梁,为构建中国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培养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传智慧与中传力量。

撰 稿| 图书馆
编 辑 | 龚怡霖
责 编 | 南玉霞
编 审 | 龙小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