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并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事关语文教学的核心。目前,一线教学领域对阅读(任务)单是否有必要,以及如何设计阅读单才能更贴近学情、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等问题可谓众说纷纭。
反对使用阅读单的常见理由是:阅读是自由、愉悦的,阅读单会变成一种负担,扼杀学生的兴趣。这种担忧有其道理,但如果因此完全否定阅读单则是因噎废食。
对阅读进行科学分类有助于我们更精准地设计教学方法和阅读单。阅读可以根据其目的、深度、文本类型和认知层次等维度进行划分。这些分类彼此交叉,共同描绘了阅读的全貌。基于阅读的目的和功能,阅读可以分为审美式阅读和信息式阅读。审美式阅读关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读者沉浸在语言、形象、情感和故事中,与文本发生共鸣;信息式阅读旨在从文本中提取和利用信息。在这一分类维度下,还有一种分类是将阅读分为学习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基于深度和过程,阅读可分为泛读和精读;基于文本类型,阅读还可以分为连续文本阅读、非连续文本阅读、混合文本阅读等。
在学校整本书阅读中,这些类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如一个学生可能为了完成整本书阅读中的小型阅读调查搜集资料属于学习性阅读,在阅读中赏析优美的词句、分析写作手法是审美式阅读,在阅读完整本书后品评人物是批判性阅读等。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一份优秀的阅读单,应该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类型和教学目标进行灵活设计。想鼓励审美阅读,阅读单应多设置联结个人体验、想象和情感的问题;想训练信息式阅读和批判性阅读,阅读单需要提供图表、证据追踪表和多视角比较表格;想兼顾精读与泛读,阅读单可以设计分层任务,既有整体感知题,也有局部赏析题。
综合前面的分析,一份科学设计的阅读单需要解决以下问题:提供阅读焦点,克服阅读惰性;深化阅读理解,从“读过了”到“读懂了”;搭建思维支架,使思考过程可视化;促进课堂交流与分享;便于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
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阅读单,其核心设计理念应该是“引导而非指令,赋能而非负担”。它像一个友好的阅读伙伴,而不是一位严厉的考官。
下面以初中阶段整本书阅读必读书目《简·爱》为例,谈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阅读单教学实践。
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基础层(读完):设计少量检查整体感知和理解的问题。如教师帮助学生设计阅读阶段,并引导学生为每一个阶段拟写小标题。核心层(读深):聚焦文本的重难点和精彩之处,设计开放性、需要思考分析的问题,如“盖茨黑德府和洛伍德慈善学校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简·爱性格的底色,童年缺失的有可能成为长大后简·爱穷尽一生去追逐的。请续写下面的一段话”“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我想,简·爱的一生都会去追寻……因为……”拓展层(读活):连接文本与自我、生活、世界。如“如果你是作者,你会给故事写一个怎样的结局”等。分层设计确保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着”并获得成就感。
形式多样,富有趣味和挑战。摒弃单一“问答式”,让阅读单本身像一本有趣的“互动游戏书”;使用思维导图、流程图、韦恩图、人物关系图等,将复杂的文本信息可视化;设计创意性任务,为书设计一个新的封面和腰封文案或把某段情节拍成短片、与书中人物对话等;提供“任务菜单”,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任务。
关联自我,注重情感体验。最能激发兴趣的永远是那些与读者产生共鸣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联结问题,如“读到这里,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感受/经历”;鼓励个性化表达,设置“我的阅读批注”“我的疑问”等栏目,鼓励学生记录最原始、最真实的阅读反应。
开放包容,鼓励多元解读。阅读单的问题不应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要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
学校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基于兴趣的自主阅读,它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读完、读懂、读通一本书,且获得有益的阅读方法和精神成长。因此,阅读单是现代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当教师能够基于学情、文本特性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出这样的阅读单时,它就不再是阅读的负担,而是学生通往更广阔、更深度阅读世界的桥梁,真正起到“激趣、启思、赋能”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11月12日第16版
作者:王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