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文理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凭借“价值引领-专业融入-实践锻炼-技能提升”四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获评校级劳动教育优秀工作案例,其创新做法在全校推广,为高校劳动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提供了“化工方案”。
作为以工科为特色的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始终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针对以往劳动教育与专业结合不紧密、价值引领不足等问题,学院精准施策,从四类实践场景入手,让劳动教育“接地气、有专业味、见真成效”。
在公益实践领域,学院为家庭经济困难受助学生量身打造教学公益、科研辅助、实验室管理、行政协助四类实践岗位。学生在参与实验设备维护、教学资料整理等劳动中,不仅提升了实操能力,更树立起“受助思源、获奖思进”的理念,实现从“接受帮助”到“传递爱心”的角色转变,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
面向新生,学院创新开展“专业认知+劳动实践”兴趣活动。通过指导学生亲手制作饼干、口红、护手霜等含化学原理的日常产品,让抽象的化工知识变得可触可感。这种“做中学”的模式,既激发了新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也让劳动教育成为专业启蒙的“第一堂课”,为后续学习筑牢基础。
课程体系建设是劳动教育的核心支撑。学院将劳动教育正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实践”双轨课程。理论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实践课则结合化工专业特色,安排学生参与实验操作、项目研发等,让学生在劳动中掌握专业技能,体会“劳动创造价值”的深刻内涵。
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学院还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技能提升挂钩,开展化学检验员、化工总控工、公共营养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及证书考取工作。截至目前,参与培训的学生持证率超80%,在求职中展现出更强的实践优势,不少学生凭借扎实的实操技能获得企业青睐。
如今,化学工程学院依托学院特色品牌“四航工程”,已形成覆盖“新生到毕业生”“受助学生到全体学生”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劳动育人体系,彻底打破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两张皮”的困境。学生在劳动中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更培养了踏实肯干的劳动精神,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下一步,学院将继续深化劳动教育改革,丰富“专业+劳动”的实践场景,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化工人才持续发力,其经验也将为更多高校推进劳动教育提供借鉴。
通讯员 程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