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劝一些学校不要总是想着搞“挟学生以令家长”那一套,还是回归正轨,将精力真正投入到提升教学质量这一根本上来
据纵览新闻报道,近日有网友晒出一张图片,显示是一张名为“忻州市长征小学(西校区)家校联系卡”的表格,表格其中一栏要求填写“家长的擅长项目或可提供的社会资源”。
引发争议后,11月14日,该校发布情况通报称,发放“家校联系卡”,意在吸纳有能力、有热情的家长参与校委会建设。因问询项目设计欠妥,引发家长及社会各界关注与困扰。学校向全体家长诚恳致歉,并已叫停填报收集卡片,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

就像一阵风,来得快,去得更快,只剩下那些手拿表格、进退两难的家长,在尴尬中凌乱。试想,如果没有网友曝光、媒体关注,学校会认为自己办错事了吗?换言之,学校此番叫停家长信息征集,是因为舆论关注,还是因为真的认为不该收集家长的社会资源?
事实上,涉事小学发布的通报中,似乎并无多深刻的反思,而是一再强调学校的初衷是好的,错的只是个别责任人。这恐怕也是避重就轻,耍“小心思”,无疑会模糊真问题。
学校办学不可能在真空中,而学生家长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拥有丰富的资源。不论是职业背景,还是特长爱好,甚至是经济状况等,都可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有力支撑。这是客观事实,也未必一定就不能为学校所用,但前提是应该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并最大限度减小其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这也意味着,学校即便希望得到那些有实力、有能力的家长支持,也不能简单粗暴印发必填表格。若有对接社会资源的具体需求,则不妨一单一征集,相信家长也会理解。
大张旗鼓发放表格“海选”,不仅有悖教育行政部门严禁学校以任何形式收集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家长信息的要求,从法律角度看,也涉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鉴于家长社会资源的不均衡性,人们有理由担忧,学校会因为家长资源多寡、能力不同,而对孩子区别对待,从而影响教育公平。比如拥有优质家长资源的孩子,是不是更容易得到更好照拂?
我们当然希望这是杞人忧天,也宁愿相信学校即便能引来家长资源,也会公平惠及每一个孩子。只是万事不能靠理想状态,现实中,一些学校厚此薄彼的表现难免让家长对此有更多的警惕。
也因此,为教育公平计,为优化教育环境计,奉劝一些学校不要总是想着搞“挟学生以令家长”那一套,还是回归正轨,将精力真正投入到提升教学质量这一根本上来。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龙之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