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亚
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其育人目标亟须实现从技能传授向价值引领的转型升级。然而,传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呈现“重术轻道”的倾向,难以满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需求。建议从重构教学目标、深挖教学内容、强化师资建设、完善评价机制入手,将课程思政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事业观和人生观。
重构教学目标,明确价值引领新维度
课程思政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目标应当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三个维度。通过完善教学目标体系,确保价值引领能够贯穿职业生涯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而推动其成为课程教学的鲜明特色和根本追求。
在知识目标层面,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职业锚定原理、职业决策模型等专业知识为根本遵循;在能力目标层面,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职业探索、职业决策和生涯管理等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价值目标层面,重点突出价值引领,将其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系列课程的灵魂和主线,着力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大局有机结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事业观和人生观。在具体设定上,需根据班级学生的专业属性和年级类别进行细化。同时,需警惕“价值目标空心化”风险——例如低年级启蒙阶段应避免口号化灌输,可采用“生涯角色体验”“职业价值观拍卖会”等互动工具,实现价值观的自然渗透。
深挖教学内容,构建思政赋能的场景化教学体系
各高校在探索课程思政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需同时兼顾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的适配性,构筑起内容筑基、方法赋能的融合教育体系。
内容层面,各高校可深入挖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各模块教学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教学中。例如,在职业认知教学模块,教师可结合学生专业解读国家战略,引导理工科学生关注新能源、量子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业机会,分析“卡脖子”技术领域的人才需求;文科专业的学生则可聚焦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保护等热门领域,梳理人才岗位与“文化自信”“民生改善”方略的关联,让学生明确所学专业服务国家的方向;在职业目标教学模块,则可选取基层就业校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典型案例,向学生传递“职业不只为己,更需报国”的价值导向;在职业能力教学模块,教师可将诚信、协作等思政素养转化为实践训练,通过在模拟面试中设置伦理考题、在小组职业规划项目中明确责任分工与协作要求等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政素养。方法层面,需创新“思辨+实践”双驱动教学模式,教师可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各主题类型的职场情景,组织学生从个人、企业、国家等多维度展开思辨性探讨;同时联合优质企业、基层单位建立“思政+职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帮助其在实地体验中把思政认知转化为对职业价值的真切感知,最终实现思政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强化师资建设,提升融合教育的育人质量
教师是课程思政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执行者和实践者,其育人意识和能力直接决定着育人成效。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确保融合教育质量的核心保障。
针对不同专业背景、教学经验的教师,各高校需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定期开展差异化、精准化培训工作,全面提升生涯规划教育教师队伍的思政育人能力。例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相对薄弱的教师,组织系统性的理论研修,安排其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夯实理论根基;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依托与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单位等的战略合作关系,安排其进行挂职锻炼或实地考察,丰富其对国情社情的认知。同时,打破院系壁垒,整合优质资源,构建跨学科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应开展“思政+职业”跨学科培训,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联合备课,共同挖掘行业思政元素;建立“行业专家+思政教师+职业导师”协同教学团队,弥补单一师资短板。其中,思政理论课教师可提供理论指导,确保思政元素融入的准确性和深刻性;专业课教师可结合行业特点,提供专业伦理和职业规范的见解;企业导师可分享真实职场情境,增强教学内容实践性。
完善评价机制,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是确保课程思政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深度融合并持续改进的坚实保障。具体可构建“知识+能力+思政”三维评估机制,通过职业规划书中“国家战略关联度”、实践报告中“社会责任感体现”、用人单位反馈中“职业素养评分”等维度,综合衡量育人效果。
评价机制需体现“发展性”与“多元性”。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中,“成长档案袋”可增加“职业价值观自评”“企业导师反馈”“社会服务记录”等维度,形成“认知—行为—反思”的完整轨迹;在教师评价中,可引入“思政元素融入度”“学生情感共鸣度”等量化指标,结合“教学观察量表”实现精准评估;在课程建设评价中,可建立“毕业生追踪数据库”,评估课程对学生“职业持久力”“社会贡献度”的深远影响。同时,需警惕“评价形式化”风险——例如避免“成长档案袋”沦为材料堆砌,应强调“代表性成果”与“反思性日志”的有机结合。
(作者单位:江苏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