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360度,用心伴您升学路!
唐尚珺的直播间里,9.9元的抽纸链接不断跳出,这位用16年时间参加高考的“资深考生”,在36岁那年开始了人生新赛道——直播带货。他的经历,为所有高三家长敲响了警钟。

“假如初中时,家族里有个大学生,能帮忙规划一下就好了。”唐尚珺的这句话,道出了规划缺失的痛。从2009年首次高考到2024年入读华南师范大学,这位曾连续16次走进高考考场的“钉子户”,用青春为代价证明了:方向错了,越努力,离目标越远。

一、志愿填报:一分规划胜过十分努力
2023年,唐尚珺高考594分,超过广西理工类一本线119分,却因“不服从调剂”被华中师范大学退档。这是他填报志愿以来的首次退档,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退档原因显示“专业已录满”。唐尚珺解释说,当时他填报了华中师范大学的物理和化学两个专业,都是师范类,并选择了“不服从调剂”。他以为自己的分数能被录取,“比较稳”。
过于自信、不服从调剂、缺乏梯度,唐尚珺的志愿填报集中了最常见的致命误区。他的四个志愿均集中在热门师范院校,缺乏保底院校,导致一本高分却遭遇退档困境。
这个惨痛教训告诉我们:志愿填报不是临门一脚,而是需要提前一年准备的系统工程。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建立科学的志愿填报结构,遵循“冲稳保”金字塔原则,避免滑档退档的风险。
二、职业规划:始于高一而非高三
唐尚珺的故事最令人惋惜的一点是:当他摸清方向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机。

职业规划不应始于高考后,而应贯穿整个高中阶段:
高一阶段:探索兴趣。通过职业兴趣测试、社会实践、行业体验等方式,初步了解孩子的职业倾向。
高二阶段:明确方向。结合学业成绩和兴趣爱好,初步确定目标专业范围,了解相关院校信息。
高三阶段:具体规划。深入研究目标院校和专业,制定具体的升学规划。
唐尚珺曾表示:“不能因为热门专业或者好就业就填报。”这是他经历了16次志愿填报后的深刻体悟。专业只是培养能力的载体,在本科阶段,专业学习更强调通识能力培养。要淡化专业冷热概念,而重视能力培养与锻炼。

三、家长角色:引导而非主导
面对孩子的高考志愿填报,家长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一)做信息的“搜集者”,而非“决定者”。帮助孩子收集全面的院校和专业信息,但最终决定权应该交给孩子。
(二)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唐尚珺的经历表明,违背个人兴趣的专业选择往往难以持久。家长应避免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
(三)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志愿填报是孩子人生中第一次重大选择,家长应当引导孩子学会权衡利弊,而非代其决策。
唐尚珺的抖音账号已积累近百万粉丝,单场直播观看人次超百万。但他的经历仍持续警示着每一位高三家庭:理性的规划,远比盲目的努力更重要。
四、复读陷阱:何时该放手
唐尚珺在经历了16次高考后坦言:“如果再有选择的机会我应该早去读大学了。”
复读不是万能药,而是需要谨慎考虑的选择。什么情况下可以考虑复读?什么情况下不建议复读?这是家长需要理性判断的问题。

仅仅为了名校光环而忽略专业适配,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心理素质较差,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在这些情况下,复读往往得不偿失。
唐尚珺曾表示:“我平时的开销很小,一年花两三万左右,奖金能维持我的生活。”但复读的机会成本远不止经济账——还有宝贵的时间价值和职业发展黄金期。
五、升学规划:从现在开始
家长们,与其焦虑,不如行动:
(一)建立报考信息库:收集目标院校的录取数据、专业设置、就业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二)参加正规指导活动:很多学校在高三时就举办各类的高考志愿指导讲座或高校招生校园开放日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高校招生章程、面试应答等核心内容。
(三)保持理性,避免极端:不过度追求名校光环,也不盲目跟风热门专业,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
(四)利用转专业政策:很多高校都推出了转专业政策,今年多所高校更宣布实行“零门槛”转专业政策。这扩大了大学生的专业选择空间,考进大学后仍可结合自身情况规划学业发展。

唐尚珺在短视频平台已积累近百万粉丝,开始了他的直播带货新征程。但他用16年高考路证明的教训值得每个家庭铭记:人生是场马拉松,规划比盲目奔跑更重要。
他的个人社交账号简介中写道:“错位人生,非执意而为之,只因后知后觉。”这句话,值得每个高三家庭深思。
在这个充满希望与竞争的高三一年,愿每个家庭都能以规划为舟,以努力为桨,驶向理想的彼岸——因为选择对了方向,努力才会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