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同学问:“英国申请难度是不是每年都在变?” 答案是肯定的。排名浮动、专业热度、甚至学校财政状况,都可能让一所学校的申请门槛“忽高忽低”。

今天就结合最新申请数据,给大家梳理一份「英国大学申请难度梯队表」,本科和硕士基本通用。重点标注了今年难度波动最大的学校,26fall、27fall的同学——避开“暗坑”,找准“捡漏”机会!
第一梯队:牛剑+IC 「天花板再升级,IC逆袭成黑马」
英国申请的“铁三角”,但今年的格局有点不一样——IC(帝国理工)彻底摆脱了“牛剑备胎”的标签,部分专业难度甚至追平牛剑。
IC的“逆袭”核心原因就一个:申请人数暴增,纯纯被卷出来的。尤其是商科板块,像金融科技、商业分析这类专业,今年拒信率比去年高了近20%。更关键的是,现在IC录取的学生背景,比LSE还略胜一筹——985均分90+、带G带硬核实习的案例越来越多。
牛剑就不用多言了,永远的“申请天花板”。唯一要注意的是:本科难度远大于硕士。本科要过笔试、多轮面试,神仙打架;硕士相对“友好”些,但热门专业(如牛津金融、剑桥CS)依旧是“万里挑一”。
第二梯队:LBS+LSE 「小众王者VS傲娇巨头」
这一梯队有两个“极端”:LBS(伦敦商学院)靠“小众稀缺”取胜,LSE靠“硬核口碑”稳坐钓鱼台。
LBS今年比往年更难申了,但很多同学没意识到它的含金量——因为没有本科,不参与QS排名,导致不少人忽略它。但在英国本土,LBS的商科口碑不输牛剑。难申的点很明确:专业少(硕士就那么几个方向)、强制GMAT(建议700+)、必须面试,还特别看重职业规划和工作经验。应届生申请很难,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申请者反而更有优势,属于“职场人专属高门槛校”。
LSE则是“老傲娇”了,完全不受QS排名影响。去年QS掉出前50,申请量照样没跌——毕竟金融、社科的就业数据摆在那儿,根本不缺学生。它还有两个“铁律”:一是严格控制中国学生比例,二是几乎没有“捡漏专业”。那些缝合的泛商专业基本没有,顶多在社科、传媒里找几个申请量少的方向,但门槛也不低。能拿到LSE的offer,不管什么专业,都算“申请胜利”。
第三梯队:UCL 「独一档的“两极分化”选手」
UCL必须单独拎出来说,因为它是英国申请里“最特殊”的存在——难度波动全看你申什么专业。
想申UCL的硬核专业(如计算机、电子工程、金融数学),难度直逼IC和LSE。今年计算机专业申请量破万,拒信率高达75%,很多985均分88+的学生都被拒了,比LSE同专业还“狠”。但要是你不挑专业,就图UCL的QS排名(常年前10),那机会就多了——一堆泛商、交叉学科的“缝合课程”可以捡漏,比如“管理与大数据”“教育与科技”这类,均分85+的211学生都有机会。
所以说UCL没有“固定难度”,关键看你的需求:冲专业就拼硬实力,冲学校就灵活选专业。
第四梯队:王曼爱华 「有人逆袭涨分,有人悄悄降温」
“王曼爱华”(王尔德、曼大、爱丁堡、华威)是申请的“中坚梯队”,但今年内部差异很大,尤其这三所学校值得重点关注:
华威:被吐槽最多但依旧能打。很多同学说“华威不如以前了”,排名掉了、学生质量好像也下降了。但实际数据不会说谎:商学院、传媒学院的核心专业(如金融、市场营销)依旧是“985/211均分88+”的门槛,只是WMG(制造工程学院)、教育学院的专业门槛松动了,才给了大家“变简单”的错觉。千万别低估华威,它还是这个梯队的“硬骨头”。
KCL(王尔德):今年的“逆袭王者”。整体难度逆势上涨,尤其是本科,A-Level要求从AAB提到了AAA,竞争比去年激烈了30%。硕士的商科、法学专业也越来越卷,可能是因为近年QS排名稳在前30,关注度上来了。
爱丁堡:本科悄悄降温。主要是财政问题,不少师资被其他学校挖走,导致本科录取门槛略有下调。但硕士依旧稳定,热门专业(如人工智能、金融)还是“211均分85+起步”。
曼大则是“稳定器”,今年没什么大波动,和去年难度持平,属于“中规中矩的实力派”。
第五梯队:布里斯托为首的50-100名院校 「有人保底稳了,有人悄悄涨价」
这个梯队主要是QS50-100的学校,整体难度差不多,但也有“黑马”和“降温选手”:
布里斯托:“高效保底校”。这几年呼声很高,国内学生都爱用它保底,但门槛其实没涨。它的优势是处理申请快,押金截止日期短,属于“差异化招生”——不拼门槛拼效率,帮你快速锁定一个offer。
伯明翰:今年的“小黑马”。排名上去了,申请量也涨了,难度略有提升。作为老红砖,它的商科、工科认可度一直在线,今年终于“扬眉吐气”,摆脱了“保底校”的标签。
南安、谢大、利兹:集体降温。今年这几所学校明显在“抢学生”,难度下调了不少,80+均分的双非学生都能拿到不错的专业offer,而且发offer速度很快。诺丁汉则有点“勉强”挤入这个梯队,难度是里面最低的。
杜伦:人气下滑但底气足。因为学校规模小,不怎么依赖中国学生,所以就算申请量降了,门槛也没大降。适合喜欢“安静学术氛围”的同学,认可度在英国本土很高。
最后总结:这些“潜规则”要记住
1. 排名≠难度:LSE、LBS就是最好的例子,口碑比排名更重要;
2. 专业>学校:UCL的硬核专业比很多第二梯队学校还难申,选专业别只看学校名头;
3. 特殊院校别忽略:RCM(皇家音乐学院)、UAL圣马丁、顶尖医学院,难度比第三梯队还高,属于“专业领域天花板”;
4. 100名后谨慎选:英国QS100以后的学校,性价比不如澳洲前100——毕竟国内雇主更认QS,而且两者申请难度差不多,但澳洲排名更有优势。
26fall的同学可以对照梯队看看自己的定位,27fall的同学也能提前规划:高绩点冲前两梯队,中等绩点主攻“王曼爱华”和第五梯队的黑马校,灵活调整专业方向才能提高成功率~
你今年申了哪所学校?有没有遇到“难度反转”的情况?评论区聊聊你的申请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