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亚文 张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文化自信最深厚的源泉。通过浸润、体验、实践等多种方式,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引导青年学子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实现文化自信培育和思政价值引领的深度共融,是新时代高校开展铸魂育人实践的重要举措。
融入课堂教学主渠道,筑牢文化自信的理性根基
思政课堂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主阵地,是培育理性文化自信的起点。各高校在开展共融实践探索过程中,应当将思政课堂作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充分挖掘与思政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案例,将其有机融入教学环节。通过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刻感知思政理论知识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对中华文明优秀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例如,在讲授“和谐”理念时,可追溯至《礼记·礼运》的“大同社会”理想与“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对比分析其在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社会矛盾中的现实价值。
各高校可以抓住“课程思政”建设这一契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类型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更多课程。例如,在建筑学、环境科学专业课堂上,教师可通过重点阐释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及其在古典园林、民居建筑中的具体体现,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智慧对解决当代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启示;在讲授医学伦理学课程时,教师可引入“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等传统医德规范,增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促使医学生认识到医术精通与诚心救人缺一不可。
融入校园文化主阵地,深化文化自信的情感认同
校园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在体验中共鸣,是深化文化自信的关键环节。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可通过设计建造传统文化长廊、主题雕塑园、校史馆、博物馆等,集中向学生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学校办学历史中的文化积淀。例如,在校园内打造“金石园”,陈列历代书法碑帖复制品;在图书馆设置“国学专区”,营造古雅宁静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建立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在校园活动举办方面,可依托传统节日,由各院系组织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借助既有仪式感又有互动性的活动,使其在参与和体验过程中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节日及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中的活跃因子。各高校需要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文化属性及本校的专业特色,积极拓展个性化学生社团的触角,例如全力扶持戏曲、国画、书法、民乐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社团的成立,并为其提供活动开展所必需的支持。同时,分管学生社团的相关部门还应当积极鼓励、引导和监督该类型社团积极开展日常训练、举办成果展演、参与文化交流等,使社团内学生作为主体,在深入学习、创作和展示过程中,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此外,还要发挥同辈吸引力作用,让更多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其中,进一步壮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队伍。
融入社会实践大课堂,促进文化自信的知行合一
文化自信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检验、在奉献中升华。在实践大课堂上,思政教师可以让学生亲眼见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亲身体验其当代价值,从而将文化自信建立在坚实的现实基础之上,并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具体而言,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奔赴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村落、博物馆、非遗传承基地等进行实地考察和研学实践,使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最直观、深刻的认同。例如,组织“寻根之旅”,赴陕西参观黄帝陵、兵马俑,感受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开展“晋商文化研学”,赴山西平遥、祁县,探究诚信为本、义利并举的晋商精神;安排“非遗传承体验”,赴景德镇学习制瓷技艺,赴宣城体验宣纸制作等。
各高校还可以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周末等课余时间,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主题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造福民众,使其在奉献中体验自身价值,同时也让学生的文化自信从内在的情感转化为外在的责任担当,从而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升华。例如,师范类专业学生可赴中小学或社区开展国学经典诵读辅导、书法绘画教学等;美术专业学生可参与乡村美化、运用数字技术设计与推广非遗产品;所有学生均可利用寒暑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同时,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绝非简单的“物理相加”,而是一场深刻的“化学反应”,其目标是让沉淀千年的智慧穿越时空,与当代青年的心灵同频共振。面向未来,高校仍需挺膺担当,通过创新实践举措,成为推动这一融合持久深远发挥作用的中坚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真正流入思政教育的肌体,让青年一代以更加饱满的文化底气讲好中国故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党史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传承研究及案例库建设”〈21YJA71005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