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宣碧瑜
“老师,我的陀螺飞起来啦!”走进诸暨市暨阳街道暨阳小学的“橙黄科学实验室”,清脆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孩子们正屏息凝神地组装磁环、笔杆与轮轴,当陀螺挣脱接触面,在空中稳定悬空旋转时,一张张小脸上写满了惊喜与雀跃——这是该校“金苹果”拓展课程中,科学教育的日常场景。
什么是真正的科学教育?是照本宣科讲公式,还是让孩子亲手解锁原理?暨阳小学给出的答案是:科学教育的“加法”,从来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探究+兴趣+思维”的深度融合。
“磁铁的方向一定要对,同极相斥,它才能浮起来。”李赫廷同学小心翼翼地调整磁环位置,嘴里小声念叨着。看似简单的磁悬浮陀螺实验,藏着摩擦力、磁力等不少学问。一次次调试、一次次失败,再一次次重来,当陀螺终于成功“悬空”,他眼中闪烁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更是科学思维被点亮的光芒。

科学课堂
“我们不是在教孩子‘1+1=2’,而是带他们去发现‘为什么1+1等于2’。”科学老师郭宇科的话,道出了课程设计的初衷。在她的课堂上,没有枯燥的概念灌输——孩子们亲手触摸毛巾与桌面,感受粗糙度差异带来的摩擦力不同;亲眼见证磁悬浮的奇妙,让抽象的物理原理变得可感可知。
“一开始我的陀螺总往下掉,后来才发现是磁极装反了。”陈墨燊同学回忆,科学课就像闯关游戏,每一次失败都在拉近与真相的距离。这种“做中学”的模式,让孩子们完整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也悄悄种下了不怕失败的种子。

科学课堂
浸润式的科学教育,正在结出累累硕果。该校学生钱泓烨、何恩昊在全国师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获评“创新之星”,还在省级机器人项目中斩获二等奖。“在科学课上我们学会了不怕失败,就像调试程序、组装机器人,反复尝试才能找到最优解。”两个男孩分享道,科学课教会他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直面挑战的勇气。

科学课堂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与引领。”校长蒋望雷深有感触,他相信每个孩子的内心都住着一位探索者,教育要做的,不是往行囊里塞满已知答案,而是点亮他们发现问题的眼睛,守护那份对世界最本真的好奇。
如今,暨阳小学的“金苹果”拓展课程早已超出科学范畴:模块编程中锻炼计算思维,乐高机器人项目里培养创新能力,艺术社团中涵养审美,体育活动中强健体魄。五育并举的理念,化作一门门生动有趣的课程,以兴趣为基,用探究为翼,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让科学之光照亮童年的每一段旅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没毕业就被“抢购一空”的学生,多半来自这3个专业,你选对了吗?家长考生快了解!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