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属国宝级文物。然而,关于这幅名画的一些基本问题仍存在多方面争议,其中,关于时节的争论尤多,诸如《清明上河图》卷所绘,是否就是汴京清明时节的景象?画面所表现的究竟是“春景”还是“秋景”?画面中导致学者产生相异看法的细节矛盾之处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有持“春景论”的学者认为,《清明上河图》所绘的是清明时汴京人“上河”的景象,“清明”指清明节。郑振铎先生说:“时节是‘清明’的时候,许多树木还是秃枝光杈,并未长叶,只有杨柳的细条已经浅浅地泛出嫩黄色来,天气是还有点凉意,可是严冬已经过去了……”曾经撰写过专著《宋代东京研究》的周宝珠教授,从航运的角度解读汴河在清明通航时汴京城的盛大景象,颇有说服力。许多学者也确信,《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汴京人“上河”的景象。

但问题依然存在,因为长卷中有许多细节,并非指向清明节,而是其他时节。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疑点。
疑点一:孔宪易指出,在《清明上河图》卷的开场,画着两个赶脚者,赶着五匹驴子,穿过一片枯枝寒树,踽踽而行,而驴子驮负的物资,是过冬用的木炭。假如像郑振铎先生所说,“严冬已经过去”,春天已然到来,为什么还要运输木炭呢?假如有人要在春季就囤积木炭,不仅要支付春、夏、秋三季的库存费用,而且在秋季出售或者使用的木炭都已经折旧。按照《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北宋已经使用煤炭(当时称石炭),煤的价格是每斤四文钱,而木炭的价格是每斤五六文钱,有谁会在这个天气转暖的季节,去做木炭生意呢?
疑点二:接下来看到一个村庄,茅屋错落,可谓“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中间的空场上,放着三只石磙,似乎刚刚打过庄稼,而画面上广阔的田垅之间,并无禾麦青青,这不符合汴京作为北宋产麦区的情况,如此“踏青”,实在是无“青”可“踏”。
疑点三:孔宪易、高木森等学者都注意到,虹桥之南,那座高高耸立的彩楼欢门上悬挂着一面写有“新酒”广告的酒旗。而《都城纪胜》等书说“中秋前后沽新酒”,“新酒”上市的时间,当在中秋前后。
疑点四:在虹桥附近,人群熙攘之处,有许多持扇子的人,比如“十千脚店”里的食客、头戴笠帽骑着马匹的官员、站着听说评词的老人、以扇遮脸的落魄文人……总共不下十位。画中多人头戴草帽、笠帽以遮阳。画中穿单衣短褐者多达55人,其中着短裤者多达47人,多人上身赤膊或赤臂……这些都说明当时天气暑热,并非春寒料峭时节。
有关《清明上河图》卷画名画意的争论就此展开,“春景论”和“秋景论”都没有妥协的意思,且旁征博引,不断夯实自己的论点。《清明上河图》引起纷繁的争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清明上河图》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画卷。
如果我们把《清明上河图》分解来看,它的每一个局部都是各自成立的,但放在一起,就出现了逻辑上的混乱,有如“剪辑错了的故事”,出现了太多的“自相矛盾”。画面上的景物与人物,不像处在一个相同的时间之内,而是分散在各自的时间里。
在我看来,《清明上河图》卷是一部含纳了春夏秋冬四时的画卷,我这样说,是基于中国绘画特殊的表现形式,并由此延展出中国画家特有的时空意识。中国人看手卷与欣赏西方绘画不一样。西方的油画,无论画幅多么巨大,都是一览无余的。观者的目光可以覆盖绘画的全部,因此对油画的观看是一种“共时性”观看,而中国人对于一幅手卷的观赏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里一览无余,而是“历时性”的,就像我们今天看电影那样,要经历一个时间的跨度才能完成。中国古代许多绘画长卷,里面都包含了一个时间的长度,这使绘画长卷有了很强的叙事性,可以完整讲述某个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只有通过“历时性”的观看,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内容,否则,画中的人物,如《洛神赋图》卷里的曹植与洛神、《韩熙载夜宴图》卷里的韩熙载,为什么会反复出现,对时间的暗示为什么不一致,就显得不可理解了。
因此,长达5.28米、包含着684个人物、122座房屋、29艘船艇的《清明上河图》,是一部电影,更准确地说,是一部纪录片。它记录的不是某一天(如清明节)的生活,而是包含了一年的四时,记录了汴河两岸各阶层百姓的劳作与生息、光荣与苦难。在此,我不妨做一个大胆的推测:卷首的枯木寒林,描绘的是一片荒芜的冬景;从踏青返城的队伍(轿上插柳是清明节的标志)到木船在汴河中平稳航行,杨柳依依,春水漫漫,是清明前后的图景;从水流湍急的虹桥一直到画尾,是喧嚣热闹的夏日(当然,《清明上河图》卷的时节转换是渐变的,不宜寻找一个准确的地标,在此姑妄言之);而长卷在赵太丞家附近戛然而止,结束得甚为唐突,我相信《清明上河图》卷的结尾是被截去的,而那截去的部分,应当是汴京城的秋天。有了那个秋天,汴河岸边那座大城就有了完整的四季,画中因季节而出现的矛盾,都因为我们把时间尺度由“一天”放大到了“一年”,而不再成为矛盾。
《清明上河图》容纳了汴京城一年中的季节变换,它可以是某一个特定的年份,也可以是任何一个年份。假若我们把《清明上河图》卷首和已消失的卷尾连接起来,就会形成一个闭环,像一圈完整的年轮,让汴京城的春夏秋冬运转轮回,永无止境。仿佛张择端已经预见了后来的灾患,于是以这样的方式,让这座喧嚣盛大、繁华耀眼的大城,在绢上得以永恒。
(摘编自祝勇《〈清明上河图〉的矛盾与统一》)
材料二:
正当辇毂之下①,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断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
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②。……
十月③一日,宰臣已下受衣着锦袄。三日(今则五日),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也。
(摘编自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④)
【注】①辇毂之下:皇帝所乘车轮的下面,指京师地区。②望子:店铺门口悬挂的招牌幌子。③十月:农历十月,相当于公历的十一月。④《东京梦华录》:宋代笔记体散记文,追述北宋都城东京的风俗人情,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振铎先生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京人“上河”的景象是在清明时节,画中杨柳泛黄、树木秃枝可作为佐证。
B.由于《清明上河图》画作中存在诸多指向不同时节的细节,有关《清明上河图》卷画名画意的争论纷繁不休。
C.材料一中引用《洛神赋图》卷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许多绘画长卷,里面都包含了一个时间的长度,这使绘画长卷有了很强的叙事性”这一观点。
D.如果给材料一拟一个标题,“四时交融的汴京风情画”不如“春景与秋景的学术之争”更契合原文主要内容。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作者认为《清明上河图》的局部景物各自成立,但整体逻辑混乱,是因为张择端创作时未能统一时间背景。
B.中国人对手卷“历时性”的观赏方式与西方对油画“共时性”的观看方式不同,这是中国绘画长卷具有更强的叙事性的重要原因。
C.作者推测《清明上河图》被截去的卷尾部分应是汴京城的秋天,若此推测成立,那么画中矛盾将完全消除。
D.材料二描绘汴京的相关内容,与材料一中《清明上河图》记录汴河两岸百姓“劳作与生息”的景象相呼应,都展现了汴京的繁华。
3.材料一中作者推测《清明上河图》卷含纳了“四时”景象,对推测内容的理解,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明上河图》画卷中的季节,从卷首至已经消失的卷尾部分,依次应该是冬、春、夏、秋。
B.卷首与已消失的卷尾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四时轮回的时空闭环,汴京百姓生活的画面一览无余。
C.张择端以四时变换的方式描绘,比选取一个特定季节来描绘,更具有记录北宋时代整体面貌的永恒性。
D.画卷中呈现的四时各自独立,季节之间的转换界线清晰,借助准确的地标,可以更好地观赏画卷。
4.从材料二中找出两处能驳斥关于《清明上河图》“春景论”的佐证材料,并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一中作者采用哪些方法得出自己的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昆仑约定(节选)
毕淑敏
下雪了。漫天皆白,覆盖一切。
这天,通知有牺牲将士遗体,将送到卫生部。
不知等了多久,门外有声音道:“牺牲将士到了。”
郭换金猛然站起来,问:“人在哪儿?”
潘容推开半掩着的门说:“在外面担架上。”
“哪里的牺牲者?”郭换金问道。
“……橙卡方向。”潘容斟酌着说还是不说,最后决定还是如实说出。
果然,郭换金脸色骤变。不过,她很快宽慰自己,不会那么巧吧?容不得多想,郭换金对护士说:“你们把牺牲战友抬到手术床上。”
她走到手术床头,欲掀开烈士脸上的毛巾。
“等一等。”潘容大喊一声。郭换金吓得手抖,差点将白毛巾扯落到地上。
潘容发觉自己失态,忙压低声音道:“我来掀开毛巾……”
两名护士同时退后一步。唯有郭换金,像被自头顶至脚跟楔入钢钉一样,凝然不动。
没有血污,没有破裂,没有弹孔,甚至没有任何瑕疵的脸庞,扑面而来。只是脸色白到令人骇然,宛如纯白大理石的雕像。景自连的双唇紧紧抿着,好像将一腔喷薄欲出的话语闭锁。
郭换金梗着颈项,目光呆滞地凝向景自连。她还没有见到,那个残忍地置他于死地的伤口。她生怕看到的那一瞬,自己轰然倒地。
使命如警钟,在她耳畔尖锐鸣响,她的任务就是入殓他。景自连正等着她带领同志们,为他清洗、更衣、入棺……
“先把他的外衣脱下来。”潘容道。
“他会冷。”郭换金迟迟不动手。
“我把炉火烧旺。”潘容温和地想出对策。
潘容将大块劈开的红柳根,放入铁皮凿打而成的土壁炉里。火焰喷薄而出。
郭换金和潘容轻轻扶起景自连的身躯,将他的衣服缓缓褪了下来。景自连的衣兜,被一个个彻底抖开,兜底积攒着细碎沙石。没有钱,连一分钢锁都没有。高原绵延,除了冰峰就是石头,没有任何用得到钱的地方。军人出征,除了枪支弹药,不会带钱。
置他于死地的伤口,赤裸裸不可一世地暴露出来。
一颗罪恶的子弹,从他背部骶尾椎部分,射进了他年轻的肌体,贯穿了整个腹腔,从他下腹部迸出,炸出了海碗大的爆破口。
“让外面的战士进来。”潘容说道。
郭换金强忍住浑身抖动,走出手术室,嘶哑着喉咙道:“进来。”两个守在门边的战士,迟缓地弯腰挪着脚步随郭换金走进。
“你们景站长,是怎么牺牲的?”潘容问出了郭换金的心里话。
“敌人犯我边境,我们反击。把敌人驱逐出境的过程中……”封镇说。
“既然是追逐敌人,为什么子弹从背后射入?”潘容问。
“景站长骑战马,手持冲锋枪,冲杀在前。一个小战士,只顾闷头向前冲。景站长发现敌人的伏击圈,立即驱马掩护他。埋伏的敌人,把本来瞄准小战士的枪,射向了景站长的马。子弹入了马眼,马腾空而起,在空中扭了一百八十度,变成了马尾向前,马头在后。景站长控制着惊马大声命令道,全力追击!就在此时,又一颗流弹射到,从景站长背后击中了他……我们围过去,他挥挥手说:‘不要管我,全歼敌人!’”
封镇说到这里,泪珠滚滚而下。
“后来呢?”郭换金喃喃问道。后来,她其实已经知道了,答案就在手术床上。
“等我们全歼来犯之敌,赶回他负伤的地方……”封镇哽咽道。
郭换金一动不动听着,失去所有理解能力。
“景站长用最后的气力说,胜利了,你们哭什么?我们说,胜利了,可你却……”小战士痛苦补充。
“景站长,他还说了什么?”郭换金问。她要记住战场上的景自连,说过的每一句话。
“景站长笑了笑说……”小战士道。
“他笑了?”郭换金错愕重复。不是不相信,是想不通怎么会这样!他还笑得出?
“是,千真万确,他笑了。”封镇怕郭换金不信,急得跺脚。
郭换金轻轻闭上了眼睛,眼前浮现出景自连夺人心魄的灿烂笑容。
“景站长……他……还说什么了?”郭换金忍不住声颤,断续问道。
“景站长一字一顿说,‘我们大捷,保住了祖国领土,应该笑啊。’他说得清楚平静。”封镇接着说。
“我们怕他费力,拼命止住了哭声。他安静地看着我们,第二次又笑了。”小战士补充。
“他……又笑了?”郭换金嘴唇抖成筛糠,心变成汪洋泪湖。
“是,又笑了。我看到了,你也看到了吧?”小战士急赤白脸要封镇做证。
“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笑。”封镇就差把心捧出来做证。
“景站长深深地看向我们,好像要把我们的样子,都刻到他的脑子里。他停了一小会儿,说,我都不怕……你们也不要怕。”
“我们都知道他没说出的那个字,是死。”封镇哭咧咧道。
“我们说,站长,我们马上送您回战区总部卫生科。他们一定能救您。”小战士接过话头说。
“景站长的目光突然投向极远天边。然后,第三次微笑起来。说‘你们记下,无论我清醒还是昏迷,哪怕是我……’他顿了一下,还是把话说完,‘哪怕……是我死了,都一定要把我送到战区卫生部,必须送进手术室……’”
郭换金的泪水,万丈瀑布泻下。她明白了,他的最后时刻,想的是与她告别。
“后来呢?”她忍不住追问两个战士。
他俩异口同声道:“后来景站长第四次笑了,说‘扶我,看一眼……山河’。”战士们磕磕绊绊叙述着,还原景自连的最后时刻。
“再后来呢?”郭换金声音没有任何起伏地响。作为景自连的恋人,她再痛苦,也要知晓他留在人世间的最后时光。
“景站长没有再说任何一句话,只是满怀深情地望向周围河山。他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了……”封镇哇哇大哭。
在旁记录的潘容,含泪拍拍两个战士的肩膀,说:“你们到外面喘口气,这里交给我们。”二人离开。
已经清查过遗物,但潘容不放心,重新捏着景自连军服的每一个皱褶。
他有了新发现。景自连贴身衬衣口袋里,有一张纸。叠得四四方方,一看就是精心保存下的。那张纸,细腻菲薄,绝非部队常用的粗糙信纸。难怪潘容第一次搜索时,竟没能发现。
郭换金哆哆嗦嗦打开那张递过来的白纸,一字字看下去。她听到景自连的声音,在四壁回荡。
亲爱的姑娘:
我爱你,排山倒海。
对不起,军纪不喜恋爱,甚或禁止。恕我爱你,至深至远。若你看到这信,我的爱,便已从人间移到了天上。
恕我把绝大部分的忠诚献给了祖国。服从命令,这便是我爱你的方式。留下最后一点点爱,赠予了你,绵绵无尽……
当你看到这些话时,我已策马行进在赶赴下一场战斗的路上。请不要为我流泪,亲爱的姑娘,唯愿下世还能相逢,再赴约定,我们在平原上,做老百姓。这一世,在高原,我们已尽完万世之责。
永别了。原谅我上一次未及和你郑重告别。此后,我再也不会失诺,直至每一轮生命的始终。
自连绝笔
XX年X月X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挨人钢钉一样,凝然不动”到“嘴唇抖成筛糠”,再到“声音没有任何起伏”,写出了郭换金由震惊到悲痛至极的情感变化。
B.潘容阻拦郭换金掀开毛巾、追问景自连牺牲原因、拍拍小战士的肩膀等行为,既表现出他对郭换金和其他同志的关切,也体现出他的沉着冷静。
C.红柳根燃烧的火焰与贴身保存的细腻信纸,分别象征了景自连作为军人的刚毅与作为恋人的柔情,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军人形象。
D.本文与茹志鹃的《百合花》都采用女性视角叙事,在充分展现人性、人情的同时,也以其细腻的情感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7.关于文中景自连的遗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遗书语言含蓄内敛,如“对不起”“恕我”等措辞委婉地向恋人表达爱意和歉意。
B.“我已策马行进在赶赴下一场战斗的路上”,以诗意的表达写出了戍边战士永不停息的战斗精神。
C.“唯愿下世还能相逢,我们在平原上,做老百姓”是两人爱情的约定,也表达出对和平的向往。
D.“这一世,在高原,我们已尽完万世之责”,这一句把景自连的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
8.景自连牺牲前的四次“笑”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9.小说是运用哪些手法做到结构紧凑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 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材料一: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材料二: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真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说就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搀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乎?
(节选自苏轼《答李端叔书》)
材料三:
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平生笃于孝友,轻财好施。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又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节选自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材料四:
成一代之文章,必能立天下之大节。立天下之大节,非其气足以高天下者,未之能焉。以是成文,刚而无馁,故能参天地之化,开盛衰之运。故赠太师、谥文忠苏轼,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延臣,无出其右。负其豪气,志在行其所学。放浪岭海,文不少衰。力斡造化,元气淋漓。穷理尽性,贯通天人。山川风云,草木华实、千汇万状,可喜可愕,有感于中,一寓之于文。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
(节选自宋孝宗赵眘《东坡全集序》)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而其科A号为直言B极谏C故D每纷然诵说E古今F考论是非G以应H其名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厌,心服,与《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中的“厌”意义不同。
B.自知,“自”作“知”的前置宾语,与《答司马谏议书》“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中的“何为”结构相同。
C.异同,偏义复词,此处取“异”的意义,与《鸿门宴》“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出入”用法相同。
D.焉,句末语气词,与《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的“焉”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勤奋写作,读书常有心得,他的文章深受主考官欧阳修的赞赏,欧阳修认为应当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以清醒的态度反思了自己少年时为应举而读书作文的虚浮,以及后来因为评论是非而招祸的经历,认为自己过于标新立异而犯了错误。
C.苏辙作为弟弟,以饱含情感的笔调赞赏了苏轼孝敬长辈、友爱兄弟、善恶分明、见义勇为的品质,并认为兄长的文风在贬居黄州后变得如大河奔流。
D.史传记录早年经历,书信展现内心反思,墓志铭评价品格思想,序言宏观概括历史地位与文学成就,四则材料共同呈现了一个立体的苏轼。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4分)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4分)
14.宋孝宗评价苏轼的文章“雄视百代,自作一家”,请结合材料概括苏轼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5分)
(四)阅读Ⅳ (本题共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得李四宗易书①
范仲淹
秋风海上忆神交,江外书来慰寂寥。
松柏旧心当化石,埙篪②新韵似闻韶③。
须期管鲍垂千古,不学张陈④负一朝。
三复荆州无限意,王孙芳草路遥遥。
【注】①范仲淹与好友李宗易常诗文酬答,李宗易曾将个人诗集赠于范仲淹,后范公又收到友人来信,于是有感而发,赋诗抒怀。②埙、篪:两种古老的乐器,合奏时声音和谐。③闻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④张陈:张耳和陈余,秦末汉初著名政治人物,早年为生死之交,后反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点明诗人作诗缘由,其中“得书”二字与本诗第二句中的“江外书来”相呼应。
B.首联中的“神交”一词,表明诗人与友人虽然相隔遥远,但心意相投,情谊深厚。
C.诗人期待和李宗易的友谊如管鲍之交名垂千古,而非像张陈反目那样,辜负朝廷。
D.本诗最后一句既点明了空间距离,也暗含着诗人对远方友人绵延不尽的思念之情。
16.诗歌的颔联内涵丰富,请简要赏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 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哲学讲座中,李教授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 , ”两句,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万物与我都永恒存在的思考角度。
(2)元宵盛典,主持人将满城笙歌盈耳、华灯流转的节日盛景介绍给观众时,引用了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 , ”两句。
(3)“山”“水”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蕴丰富,它们或映照人格高洁,或寄托家国哀思,或引发盛衰之叹,比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嘴巴真甜”或者“小嘴真甜”这种夸奖人会说话的表达,意思是【甲】。“嘴巴真甜”何以能表达这种意思?
语言里有一种现象叫“转喻”,指的是用一个概念来指称另一个相关概念。在修辞学中,这种用法又称为“借代”。概念之间具备相关性,在认知上隶属于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①转喻概念的“显著度”在通常情况下往往高于被转喻概念,②也就是转喻概念更容易被人处理和识别。③“嘴巴真甜”的“嘴巴”,④说的不是嘴巴这个部位,⑤而是转喻嘴巴里说出来的话。这样识解之所以能成立,往往是因为对方说话时伴随的神情、姿态、语气等让听者感觉舒服,此时说出来的话本身 显得次要。另外,面对一个人时,相对直观且更容易形成记忆的部分往往是他的外貌,而不是声音,可见,外貌比声音的显著度高。因此,人们会用“嘴巴”来转喻人。
再看“甜”为何能表示让人心里感觉舒服。这和“隐喻”有关。人们 关心概念之间的相关性, 关心它们的相似性。用一个概念指称另一个在某个方面具有相似性的概念的语言现象,就叫“隐喻”。在隐喻表达里,隐喻概念往往基于人身体或生活的经验, 更为具体可感, 便于从人的记忆中提取,正好可以隐喻更为抽象或无法直接通过身体感知的概念。心理感受相对于感官感觉是抽象的,而人们往往会用外在的身体经验来认识内在的心理经验,这种认知规律叫作“以身喻心”。从这个规律来看,人们在体会内心的舒适时,就会把这种过程理解为在感受甜味,因此就会用“甜”来隐喻心里愉悦舒服的感受。
人们常常运用转喻和隐喻两种方式来进行思考。像人们常说的“笔杆子、饭碗”是转喻,“电脑病毒、老黄牛”是隐喻。人们对此( ),一般不会认为这些是刻意的修辞。可见,转喻和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乙】。
1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20.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习以为常 B.熟视无睹 C.习焉不察 D.司空见惯
21.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请结合文本中关于“转喻”“隐喻”的阐释,分析日常表达“心头一暖”为何能传递“内心感受到慰藉或感动”的意思。(4分)
三、写作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长征部队经过艰难跋涉胜利会师”“抗战胜利时军民欢呼‘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开国大典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些历史性的瞬间,不仅记录着时代的跨越,更沉淀为民族精神的坐标。我们也常常重温这些瞬间,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如果有一天,我们向未来的青年讲述这些瞬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
1. D
2. D
3. A
4. ①“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佐证了“新酒”上市的时间当在中秋前后,驳斥了部分学者“春景论”的观点。
②“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也”表明农历十月天气已寒,才会运炭烧暖炉以御寒冬,佐证了《清明上河图》卷的“赶脚运炭”反映的是冬季,而非春季。
③“时节相次,各有观赏”记载了汴京一年四季接连不断的节令活动,为材料一中作者认为《清明上河图》是融合了四季景象的“纪录片”提供了真实的历史背景支持。
(4分。每找对一处并阐明理由2分)
5. ①质疑观点。作者针对“春景论”提出疑问,认为长卷中的很多细节并非指向清明节。
②梳理验证。梳理并呈现了其他学者已有的观点和研究结果,并结合自己的分析进行阐述,来验证“春景论”的不合理之处。
③比较分析。将中国绘画手卷特殊的表现形式与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比较分析,并借助中国其他传统画卷进行同类印证,突出中国画卷“历时性”特点。
④大胆推测。提出“四时闭环”的推测,使表面时节矛盾在更大时空背景下得到统一。
(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
6. C
7. A
8. ①已尽守土之责的欣慰和无憾; ②对战友的不舍和安慰; ③实现了诺言的慰藉和终能吐露爱意的满足; ④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眷恋与诀别。(4分。每点1分,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现实和回忆交织。将现场查验和战友追忆相结合,以问答的形式交织呈现出景自连牺牲的过程。
②情节照应。景自连要求必须把自己送进手术室、景自连牺牲后被送到卫生部、潘容发现遗书等内容前后照应。
③场景集中。整个故事的人物、对话等都集中在战区卫生部手术室这一特定空间内。④事件集中。“为烈士景自连入殓”是核心事件,故事紧紧围绕此展开。
(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 小题, 22分)
10. CFG
11. D
12. B
13. (1)因为这些品格和行为他多次在世间遭受困厄,但始终不把这些作为遗憾。(4分。“用”“数”“恨”各1分,状语后置句1分)
(2)即使用严酷的刑法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内心并不服气。(4分。每句1分)
14. ①年少刻苦攻读,奠定学养根基; ②历经仕途坎坷,精神蜕变升华; ③融会儒释道,提升思想境界; ④秉持忠贞气节,融入文学创作; ⑤穷究事物规律,融通天道与人事。
(5分。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 9分)
15. C
16. ①运用比喻,以松柏的坚贞、石的永恒,比喻内心的坚守,也暗含两人志趣相投,友情坚贞不渝。
②化用典故,以孔子陶醉于《韶》乐的典故,突出埙、篪合奏的和谐美妙,令人沉醉,写出了朋友间交往的亲密和睦,暗含对友人才学的赞赏。(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6分)
17. (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2)风箫声动 玉壶光转
(3)示例一: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示例二: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示例三: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
示例四: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6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该空不得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 18分)
18. ①转喻概念的“显著度”在通常情况下高于被转喻概念/转喻概念的“显著度”往往高于被转喻概念②也就是转喻概念更容易被人识别和处理(4分。每找对且修改正确一处得2分)
19. D
20. B
21.甲:对方说话让人感觉舒服
乙:而且是思维方式
(4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2. ①“心头”是转喻。心脏常被视为情感的核心载体,二者具有相关性;用身体部位转喻人的感受,比感觉“显著度”高。②“暖”是隐喻。“温暖”带来的舒适的身体感受与心理上产生的愉悦感具有相似性,以身喻心,更为具体可感。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三、写作(60分)
23.建议参照2025年新课标Ⅰ卷评分标准,以44分为基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