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
动
分
享

詹黎,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2022级本科生,现已推免至华中科技大学,三峡大学图管会第十二届副主席,学业成绩连续三年专业排名前3%,“张光斗优秀学生奖学金”,“中国中车杯”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优秀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二等奖、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国家级三等奖,四项国家级奖项、两项省级奖项及十余项校级荣誉。
让思想漂流在书与服务中同行共赴成长
--悦读文化节阅读典范活动分享(四)
我是来自水利与环境学院的詹黎,曾担任图书馆读者自治委员会第十二届副主席,目前已保研到华中科技大学。非常荣幸能作为学生团队代表在此发言。
今天,我带了一本特别的书——来自图书馆二楼漂流书屋的《泰戈尔美学思想研究》。它最初的主人,是一位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学姐。在去年毕业季捐书活动中,她把这本书交到我们手中,扉页上写着:“愿诗意永不毕业。”后来,这本书在“金秋启漂”活动中被一位机械与动力学院的同学领走。今年春天,当它再次回到漂流书屋时,书页间又多了一枚银杏书签。就这样,它静静等待着下一个翻开它的人。

我大学的前三年,恰似这场漂流:从初入图管会时懵懂的干事,到接过学长学姐的接力棒,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学生干部,再到如今驶向梦想的学术彼岸。常有人问我,身兼学生工作与专业学习,会不会顾此失彼?我的回答是,这段经历教会我的,正是在忙碌中寻找平衡,在责任里学会高效。
成长从不是单线程的奔赴,而是在多重历练中沉淀出的从容。为了兼顾活动筹备开展和专业课学习,图书馆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我也学会了精准规划时间:上午在图书馆四楼自习区背诵课程重难点,下午在二楼学习空间讨论活动方案,晚上查阅中外文献完善科研报告。这种“多线程作战”让我练就了目标导向的学习方法,专业排名始终稳居前列,为保研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让我受益的是,学生工作中培养的能力悄悄反哺了我的学业。撰写活动策划时打磨出的严谨逻辑,让我在课程论文写作中游刃有余;组织活动时锻炼的表达能力,使我在科研汇报中从容自信。
如果说时间管理和技能提升是外在的修炼,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内在的沉淀。我首次负责“中国文化太美”比赛时,现场环节衔接失误。慌乱中,我迅速回想起例会上复盘过的对应解决方案,及时调整了流程。这种于实战中积累的应变能力,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推免面试中给了我莫大底气。当教授抛出超出我准备范围的专业问题时,我没有因纠结于一个“标准答案”而慌乱,而是如处理活动突发般,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思考。这份从容,正是三年学生工作赋予我的宝贵财富。
能力的成长从来不是孤立的修炼,而是在照亮他人的过程中愈发坚定。作为学生干部,最幸福的不是获得多少荣誉,而是见证彼此的成长。当看到文汇部的学弟为整理50多个节目的音视频而手忙脚乱时,我陪他反复核对、演练流程。到决赛那天,他已经能从容应对设备问题与临时流程停止。我明白所谓传承,就是把曾经接受到的光,温柔而坚定的照向后来的人。

而真正让我理解“服务”二字的,是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力量的瞬间。去年“金秋启漂”活动中,我们将成堆书籍从503室搬到一楼大厅,阅推部学妹累得满头大汗,却笑着说“我们在给知识安家”;“中国文化太美”的舞台上,一位外国留学生深情诵读《论语》,说备赛让他真正走进了中华传统文化;还有参加“词风诗雨”汉语言文化大赛的同学告诉我,现在走过求索溪,会不自觉吟出“昨夜江边春水生”。
这些瞬间让我懂得,收集读者意见,组织大学生讲坛、佳片有约,开展读书沙龙……我们耕耘于这些看似微小的角落,却在服务他人的同时,搭建起一座座桥梁——让人与书相遇,让思想共鸣,让孤独被温柔接住。
如今,站在毕业的门槛上回望,图书馆早已融入我成长的每一个脚印。这里是我专业知识的充电站,是科研探索的导航台,是组织活动的实践场,更是心灵休憩的栖息地。感谢图书馆,为我们提供了仰望星空的穹顶和脚踏实地的舞台;感谢各位老师,用悉心指导为我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感谢每位同行的伙伴,你们的陪伴与支持是我青春里最璀璨的注脚。
我相信,这本《泰戈尔美学思想研究》的漂流故事还会继续。就像我们在图书馆相遇、成长、奔赴远方的旅程,从来没有真正的终点—— 那些在书海中收获的诗意、在服务中习得的担当、在传承中凝聚的力量,终将随着我们的脚步,漂向更辽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