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箴言激起涟漪——面对学生频用“包的”“666”等网络热梗,她斥之为“思想偷懒”,期盼回归“文明、优美、生动”的表达。这份教育的初心令人动容,但语言生活的真相,远比简单的二元对立复杂得多。
确实,部分“烂梗”粗制滥造,学生不分场合地滥用更显失当。当鲜活思想被几个干瘪热梗替代,当“绝绝子”成为万能赞叹,语言的丰富性便在无形消弭。这种现象背后,是思考的缺席,是表达的贫困。
然而,将网络语言一概斥为“糟粕”,或许有失偏颇。每个时代都有其语言创新——从“之乎者也”到“德先生赛先生”,新语汇往往映照时代精神。今天的热梗,某种程度上也是数字原住民的身份密码。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使用热梗,而在于如何使用、在何种场合使用。更深层的困境在于,我们正面临一场不对称的语言战争:一面是热梗病毒式传播的高效机制——简短、易记、充满情绪;另一面是优雅表达需要长期积累、缓慢浸润的特点。
那位教师指明的“文明、优美、生动”之路值得肯定。但我们需要思考:何为真正的“优美”?若将语言教育简化为对固定范式的遵从,本身是否也是一种局限?
鲁迅曾痛心于“无声的中国”。今天,我们虽不再“无声”,却可能陷入另一种“失语”——在热梗狂欢中,失去了精准表达复杂思想的能力。
教育的使命,不在于筑起隔绝网络语言的堤坝,而在于培养学生在语言洪流中打捞思考的本领。这需要教会他们:
懂得分辨——何为有生命力的创新,何为转瞬即逝的烂梗。学会选择——在不同场合使用恰当语言,游戏时轻松,课堂上有序,书写时优美。保持创造——真正的语言活力不在于复制流行,而在于创造性地表达独特思考。
语言的河流永远奔涌。我们要守护的不是某种特定表达形式,而是语言与思考之间那条鲜活纽带。当每个孩子都能在不同语境间自如切换,用最恰当的语言表达最真实的思想时,我们才真正赢得了这场战争——不是通过压制,而是通过提升;不是筑起高墙,而是打开视界。
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让我们既懂得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古典意境,也能理解简单热梗背后的情感强度。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语言的混沌中建立秩序,让思考的星光永远闪耀。
*文内作品系第六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参赛作品,仅用于展示,不代表红星评论观点。除此展示外,不得用于其他途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