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区遛娃的时候,总能听到大人之间的互相炫耀:
“我家娃可懂事了,玩具被抢了都不闹,还会主动让给别人玩!”
“我家孩子更省心,我在忙的时候,他能自己安静的待一下午,从不添麻烦。”
说这些话的时候,这些父母脸上满是骄傲,好像只有自家孩子最懂事。可是,被父母认为懂事,真的好吗?

很想问问父母:看到孩子玩具被抢的时候,有没有蹲下来问问孩子,他内心是不是藏着委屈不敢说?
很多时候,父母眼中的懂事,根本不是孩子发自内心的成熟,而是他在日复一日的失望中,学会了自我压抑。孩子真实的需求,早就在父母的“夸赞”声中藏起来了,委屈的情绪被他们咽下去,只为换来一句“你真懂事”!

父母眼中的懂事,藏着孩子说不出的委屈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懂事=省心=优秀,可懂事这两个字,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枷锁。那些从小被贴上“懂事”标签的娃,几乎都在默默做着委屈自己的事情。
首先:懂事的孩子,会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前面。
家里分水果的时候,孩子明明想吃最大的苹果,却会懂事地说:给弟弟吧,我吃小的就行。不是他真的不想要,而是他知道只有让着别人、顺着大人,才能得到父母的夸赞。时间久了,孩子会习惯性地忽略自己的需求。

其次:懂事的孩子,会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全部藏起来。
别的孩子受了委屈会哭、会闹、会发脾气,可懂事的孩子不会。他们哪怕被欺负了,也只会说“没关系”,不是娃不会难过,而是他怕自己哭闹惹父母心烦,然后被说不懂事。那些没说出口的情绪不会凭空消失,只会藏在心里,影响健康。

最后:懂事的孩子,会把讨好别人当做生存法则。
孩子会小心翼翼地观察父母的脸色,要是看到父母皱眉不高兴,会立马停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他们并非天生就会察言观色,而是他知道讨好大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关注。这种靠讨好换来的认可,说白了就是讨好型人格的雏形。
看来,孩子的懂事并非有点,而是他们用压抑自我换来的。到最后,父母可能会养出一个“别人眼里的好孩子”,却弄丢了一个有真实情感的孩子。

别再逼孩子懂事了!这三件事比懂事更重要
第一件:允许孩子自私
很多父母总是教孩子“要分享”,却忘了教他们要尊重自己的需求。
要是孩子不愿意把玩具分享给别人,千万别说他小气,不懂事。因为玩具本身就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物品,作为玩具的主人,要不要将它给其他人玩,孩子有绝对的决定权。
教孩子自私一点,不是让他只考虑自己,而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需求更重要,可以大胆的表达出来。只有这样,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才能不委屈自己,才能多一些幸福感。

第二件:接纳孩子哭闹
很多父母见不得孩子哭,只要看到娃哭就立马出声制止,态度那叫一个差。
可父母忘了,哭本身就是孩子表达情绪的正常方式!越是不让孩子哭,他越是会把情绪憋在心里,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孩子难过哭闹的时候,父母不应该制止他,而是蹲下来抱抱、安慰。
这个简单的动作,会让孩子觉得他的情绪被看见、被接纳。这样,下次再有委屈的时候,他就不会把委屈藏起来,而是慢慢的学会正确表达情绪。从一开始的遇事哭闹,到后来的解决问题,孩子成长的特别迅速。

第三件:拒绝孩子讨好
有些父母喜欢用“你真懂事”来夸赞孩子,听起来好像没有问题,实则全是逼迫。
不想让孩子变成讨好人格,那下次娃不想做某件事情的时候,请父母别再用懂事来道德绑架。不想让着弟弟妹妹,站在孩子的角度,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因为他也只是孩子。
只有父母公平对待孩子的每一件事情,才能让娃少一些讨好的心理。他会明白,就算不讨好别人,也能被父母毫无保留的爱着。以后遇到遇到事情,他们会想着跟父母、弟弟妹妹商量。

写在最后:希望父母别再为孩子的懂事沾沾自喜了,比起一个人人称赞的懂事的孩子,更希望每个娃都能真实的做自己。未来很长,只有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敢于为自己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