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频繁使用“包的”“666”等网络热梗的提醒引发广泛讨论。从孩子们频繁的网络热梗语言中,我们所能看到的绝不仅仅只是思维在偷懒、语言在退化,更多的则是孩子们在不断寻找归属感和安全感。
成长过程中,归属感是极为重要的。当班级里多数同学都在用网络热梗交流时,不说的人就成了异类,这些词汇就像一种“社交通行证”,掌握并使用这些词汇,就证明“我是你们中的一员”,从而获得群体归属感。这又是一种“安全表达”,具有预先设定的语义范围和情感强度,一句“666”永远是安全的,既能简单表达自己,又不必担心太过个性化而突出,完美而安全的融入集体。
更深层次看,这反映出青少年惧怕“落伍”的焦虑。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数字环境中,个体容易产生被忽视的恐惧,即时更新网络热梗语言是孩子们追随社会潮流的方式。当孩子们能够快速理解并跟上同伴的语言交流时,也为他们提供了短暂但确定的存在感确认,缓解了“落伍”的隐性焦虑。就像当《哪吒2》上映大火时,几乎所有小朋友回家都会闹着去看电影,这不仅仅是宣传起了作用,更多的是因为身边的小朋友都在讨论同一事件,而自己却跟不上交流,无所适从,内心就会产生焦虑感。孩子们是最敏锐的,同时也是最迟钝的,不能跟上交流的孩子很容易无形中被边缘化。
但这种安全感的代价是巨大的。过度依赖网络热梗可能导致语言表达能力的退化,当“绝绝子”代替了所有赞美,“emo”涵盖了所有悲伤,语言的优美被埋没,简单化的输出成为主流。而更严重的是,思维与语言是紧密相连的,长期使用高度简化的表达方式,将不可避免地影响思维深度和情感细腻度的发展。
面对这个问题,教育者应该理解:孩子需要这些词汇来融入集体。我们该做的,不是夺走他们的“语言安全伞”,而是带他们见识更广阔的语言世界,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语言形式的价值与适用场景。我们可以通过经典的诵读、真诚的交谈,让孩子体验那些准确、优美的话语带来的满足感。当他们能用“欣喜若狂”描述快乐,用“忐忑不安”说出紧张,并因此被倾听、被理解时,他们才真正获得了语言的力量。
真正的语言安全感,不是躲在热梗后面亦步亦趋,而是拥有丰富的词库,能够自信地表达独一无二的自己。孩子们不能只会说“666”,这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文内作品系第六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参赛作品,仅用于展示,不代表红星评论观点。除此展示外,不得用于其他途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