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一直在关注小米SU7 Ultra那个4万2碳纤维机盖的事儿。讲真,这事儿已经闹到法院了!
车主高先生正式起诉小米了。上百个车主跟着一起。为啥?
就是那个所谓的“双风道散热”碳纤维机盖—— 花了4万2,结果拆开一看,里面就多了一块塑料板 。
我见过的坑爹配置不少。但这个真是让我开了眼。
年初小米宣传这玩意儿的时候,雷军亲自站台,说什么“结构全改”、“赛车级散热”。听着就很牛X对不对?很多车主冲着这个高性能配置掏钱。结果4月底提车后一看——我勒个去!
这哪里是什么双风道?就是个造型货!
车主们组群维权51天了,小米的回应也是够敷衍的 。先是道歉声明,说机盖主要就是好看,散热有限。然后给2000块钱积分当补偿。
2000积分?你这是打发叫花子呢!
更有意思的来了。维权代表跟小米高层面谈时,对方竟然承认了—— 这个机盖的成本大概就一万块左右 !
一万的成本,卖4万2。这利润率,啧啧。
小米那边解释说定价高是因为产量少,生产慢。但这解释站得住脚吗?我在这行干了20年,见过各种定价套路。产量少确实会推高成本,但从一万到四万二,这个倍数有点离谱了。
最让车主们生气的是什么?
6月19号,雷军突然转发了个博主的视频。视频里说这个碳盖用的是航空材料,工艺复杂,每天只能出一个合格品。雷军转发的意思很明显——看,我们的东西确实值这个价!
车主们彻底怒了。 明明争论的是功能有没有,你们却在那儿拿材料说事儿 。这不是避重就轻吗?
我要说句公道话。碳纤维确实是好材料,工艺也可能很复杂。但问题的核心不在这儿啊! _ 问题在于你宣传的功能到底有没有!_
双风道散热,这可是实打实的功能诉求。不是装饰品!
现在车主们打官司,律师说举证很难。你得证明企业虚假宣传,但车企的话术都很模糊。“双风道结构”到底怎么算合格?得找专业机构检测,这钱车主自己掏。
而且这种官司耗时费力。法院得等证据齐全才能判。
我觉得这事儿背后还有个更大的问题——新能源车企的宣传套路。
“赛道性能”、“赛车级”这种词儿满天飞。消费者以为真能达到专业水准,结果实物差距巨大。最近相关部门刚开会强调,车企不能夸大宣传。
这次小米的事儿要是真在法庭上有个说法,对整个行业都是好事 。
小米到现在还没正式回应诉讼的事儿。碳盖成本到底多少,后续怎么解决,都没有明确说法。
车主们还在等法院消息。
说实在的,我挺理解车主们的愤怒。花了大价钱买配置,结果发现被忽悠了,换谁都受不了。但打官司这条路确实不好走。
企业的话术越来越精明,消费者维权的成本越来越高 。
这就是现实。
不过我还是希望这事儿能有个公正的结果。不管是小米还是其他车企,都应该对自己的宣传负责。消费者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
如果连基本的功能都做不到,那就别吹得天花乱坠 。
老老实实做产品,诚诚恳恳做宣传。这有那么难吗?
现在这事儿还在法院里拖着。车主们坚持维权,小米保持沉默。
我们只能等等看最终结果了。
但不管怎样,这事儿已经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消费者不是傻子,忽悠不了多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