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从年初开始,各大车企纷纷加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比亚迪、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率先打响价格战,随后,合资品牌也纷纷跟进。一时间,市场上的汽车价格大幅跳水,消费者们在这场价格战中似乎成为了受益者。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从市场数据来看,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汽车产销量持续领跑全球。但与此同时,“卖得越多,亏损越多”成为部分车企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进入2025年,价格战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统计显示,当年国内市场共有227款车型降价,新能源汽车平均降价力度达1.8万元,同比降幅超过9%。
价格战的背后,是车企们的无奈与挣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越来越高,车企为了吸引消费者,只能不断降低价格。然而,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一方面,价格战导致车企利润大幅下滑,部分车企甚至陷入亏损的境地。2025年1—4月,汽车行业收入虽同比增长7%至32552亿元,但成本增长更快(8%),导致利润同比下降5.1%,行业利润率仅为4.1%,远低于下游工业企业5.6%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价格战也让消费者产生了观望情绪,他们期待着更低的价格,从而导致市场需求不增反降。
除了对车企自身造成影响外,价格战还对整个汽车产业链产生了冲击。由于车企利润下滑,它们对零部件供应商的采购价格也不断压低,这使得零部件供应商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一些小型零部件供应商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此外,价格战也让经销商们叫苦不迭。为了完成销售任务,经销商们不得不加大优惠力度,这使得他们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汽车价格战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显而易见,整个行业亟待寻找破局之路。车企需要摆脱单纯依赖价格竞争的思维定式,将重点放在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优化产品结构、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当前的困局,实现中国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