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科技出品
特斯拉于2025年在奥斯汀试点推出Robotaxi服务,FSD系统向无人驾驶商业化迈出关键一步。
从目前大量测试的车辆行为表现、功能细节与乘客反馈来看,其技术成熟度与特斯拉长期以来在社交平台宣称的“理想”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
01
实际路测表现:
多个场景暴露出基础问题
特斯拉Robotaxi目前在德州奥斯汀以4.20美元固定票价运营,面向早期邀请用户开放,车辆部署为无人驾驶Model Y,副驾驶有安全员随行。
从首周路测反馈来看,尽管整体路线执行未发生重大事故,但“安全员多次介入”、“路径决策混乱”、“刹车策略异常”、“超速”等现象出现,引发了广泛讨论。
技术细节方面,多位乘客视频记录显示Robotaxi存在以下问题:
◎ 路径控制失误:车辆在转弯过程中曾出现“虚假打灯+方向未变”的冲突行为,一度偏离至对向车道,若无安全员手动纠偏,可能引发碰撞。
◎ 非必要急刹:当远距离出现静态警车或前方无明显障碍时,车辆依然突然减速,乘客体验不佳,影响后车安全。
◎ 车道保持能力不足:方向盘反复微调、车辆“左右画龙”成为常态,短时驶入禁行线的行为多次被记录,说明系统仍难以高精度维持车道中心行驶。
这些现象并非偶发,而是在多个独立乘客、博主记录中重复出现,在L4的赛道特斯拉还有提高的空间。
02
技术体系,
硬件与算法能力
从技术架构上看,特斯拉FSD系统是当前业内极少数坚持纯视觉感知方案的L4方案,依赖多颗摄像头获取视觉信息,进行图像处理、目标检测、路径规划及决策控制。
此外,在对交通信号、人行横道行为等“语义强依赖”的场景下,单纯视觉路线对上下文理解能力受限,也加剧了异常行为的发生概率。
硬件方面,Model Y Robotaxi并未配置激光雷达或高精地图,符合特斯拉“端到端AI+端侧摄像头”,但在实际运行中缺乏冗余感知机制,使得当视觉系统遭遇摄像头被污、低光、雨雪天气时,系统缺乏容错与备选方案。
特斯拉FSD虽引入端到端大模型和训练平台,但此次Robotaxi暴露的路径规划错误、交通规则误判说明系统尚未建立“可解释、可推理”的通用世界模型。
从舆论操作角度,特斯拉Robotaxi项目采取了典型的“粉丝+社媒”宣传模式,通过社交平台、粉丝博主自发发布短视频实现“以点带面”的热度扩散。
这种宣传策略虽然具备短期流量爆发力,却难以掩盖技术表现不一致的事实。
例如,多个社交媒体视频展现了Robotaxi运行“几乎完美”的场景,但随后被广泛转发的超速、方向盘乱晃、试图逆行等画面则迅速形成“现实打脸”效应。
这种反差一方面损害了特斯拉的技术信誉,另一方面也模糊了公众对“L4级别自动驾驶是否已准备好”的基本认知。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将此次Robotaxi形容为“十年努力的成果”,但从实际效果看,其系统稳定性、安全容错与舆论控制仍处于Beta阶段。这种将测试版产品包装为终极成果的宣传风格,可能在未来对其监管审查、公众信任构成压力。
03
NHTSA的关注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日前宣布,对特斯拉Robotaxi在奥斯汀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驾驶异常事件展开初步调查。
这项决定,源于多段用户上传的视频显示,特斯拉自动驾驶车辆在实际运营中存在超速行驶、错误车道行驶、无故急刹等行为。
一些画面甚至显示,车辆在未有其他车流干扰的情况下自行驶入对向车道,再越线返回,凸显出系统在路径判断上的不稳定性和缺乏冗余机制。
NHTSA明确表示,其并不事前批准任何自动驾驶技术,而是依靠事故后分析与数据驱动调查。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监管模式,在Robotaxi走向商业化运营后,对公众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更何况,特斯拉所称的“Beta测试”,其实已经直接作用于奥斯汀成千上万的行人和驾驶者,无疑正在模糊公共道路与封闭测试场之间的界限。
自动驾驶不是一项只面向技术极客的实验,而是关系到千万人身安全的系统性工程。特斯拉Robotaxi的推进节奏与宣传口径,正在挑战监管底线,也呼唤更加审慎的产品责任边界。
小结
从Robotaxi在奥斯汀的实际表现来看,特斯拉在商业化进程上确实迈出了关键一步,也展示了其技术体系在城市级别运营的部分可行性。然而,从产品能力、系统稳定性到公众认知之间,仍存在明显落差。
Robotaxi作为一项高风险、高耦合、高投入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安全、稳定、可验证为第一目标,而非率先跑通市场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