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项令人瞩目的数据揭示了中国车市的新趋势:5月份,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达到了52.9%,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一数字初看之下或许令人困惑,但深入了解后便会发现,它背后隐藏着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热烈追捧。
在与一位老友的闲聊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新能源车带来的变革。他笑称:“就算你把电车充满,也花不了大几十块钱,这比加油可省多了!”他进一步解释道,家充每度电成本仅约0.3元,而小区附近的小桔快充晚上10点后也仅需0.7元多。相比之下,商场里1.9元一度的电价简直让他觉得是天价。这种对成本的精打细算,俨然已成为许多电车车主的共同心态。
“说到底,我们都被惯坏了。”老友感叹道,“开电车越久,人就越抠门。”这并非夸大其词,新能源车的低使用成本确实让车主们变得更加节省,每节省一点电费都能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新能源车的补能选择权与主动权掌握在用户手中,且补能形式多样,这是其成本节省的关键所在。对于大多数车主而言,没有人愿意与钱过不去。一旦习惯了这种“由奢入俭”的生活方式,便很难再回到过去。
以我个人为例,去年10月购入的乐道L60在200多天的时间里累计行驶了近2万公里。在没有家充条件的情况下,全部使用换电和快充,补能总花费不超过3000元,折合每公里成本仅为1.5元左右。如果拥有固定车位并能加装私桩,总花费还能进一步降低。
插混和增程车主在长假期间宁愿背负骂名,也要在高速服务区“慢吞吞”地充电,这背后同样是对成本的考量。毕竟,用电的成本远低于用油,谁又会愿意多花钱呢?
在公司选题会上,我们采访了两位领克08车主。他们累计行驶里程均超过2万公里,其中纯电模式占比超过80%,混动模式仅占20%。这一数据无疑表明,插混和增程车主的下一辆车很有可能是纯电车型。
新能源车不仅在使用成本上具有显著优势,还在驾驶质感、智能化表现、乘坐舒适性等方面展现出先天优势。随着整车制造和动力电池成本的持续下降,新能源车在终端售价层面已与传统燃油车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无疑加速了新能源车市场的扩张。
尽管目前行业终端对于电车仍存在一些偏见,如动力电池安全问题、日常补能便利性问题以及整个用车生命周期的综合使用成本问题等。但事实上,即便考虑动力电池更换成本,以全生命周期来评判,电车在综合使用成本上仍远超传统燃油车。
一位网友分享了他的亲身经历:“我的电车已经跑了46万公里,电费一共花了三万多,保养除了自己换空调滤芯和轮胎外,其他都没坏过。而我朋友的油车跑了40多万公里,油费加保养花了30多万。他却总是嘲笑我,说等我换电池时会气死。一块电池10万块!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这段略带调侃的话语,却道出了电车与传统燃油车在成本上的巨大差异。
因此,电车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而言,用过就回不去了。车主们变得越来越“抠门”,实际上是对新能源车优异产品力的认可。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真正理解这份“抠门”背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