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毫米的镀层之下,中国钢铁人用七年时间撬动了千亿级市场。
在2025年钢铁工业品牌质量发展大会上,攀钢集团捧回的“三创品牌”奖牌闪耀着特殊光芒。由攀钢牵头完成的“热冲压成形用钢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项目,打破了国外企业近20年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这一突破的背后,是攀钢工程师张龙超口中“被迫中断”的无奈往事。“2017年我们曾尝试开发热成型钢,但受制于VAMA的技术垄断和专利侵权风险,研发被迫中止。”作为攀钢西昌钢钒产品发展部镀锌汽车钢产品首席工程师,张龙超对那段被“卡脖子”的历史记忆犹新。
科技创新:破茧成蝶,从困境中突围
热冲压成形用钢是制造汽车安全核心部件的“隐形铠甲”。A柱、B柱、防撞梁——这些关乎驾乘者生命安全的部件,对材料强度和韧性要求近乎苛刻。然而这块技术高地长期被国外巨头VAMA牢牢掌控,中国车企不得不承受每吨高达万元的垄断价格。
面对专利壁垒,攀钢选择了一条迂回创新之路。联合苏州育才堂科技公司,从薄镀层技术这一空白点切入。
张龙超回忆研发初期的艰难时坦言:“开发2000MPa级热成型钢时,晶间氧化问题像座大山横在面前。”
问题不止于此。当薄镀层钢板在重庆镀锌生产线完成镀层后,市场反馈镀层存在不耐烧的问题。攀枝花研究院、西昌钢钒、重庆镀锌公司组成联合攻关组日夜奋战,最终啃下这块硬骨头,使薄镀层产品得以批量推向市场。
薄镀层的技术革命,从实验室驶向生产线
走进攀钢西昌生产基地,炽红的钢坯在轧机轰鸣声中延展成闪亮的钢带。在这里诞生的薄镀层热冲压钢,正悄然改写全球汽车材料格局。
“相比国外传统的厚镀层钢,薄镀层钢韧性和安全性方面表现出色,能够更好地满足汽车行业对材料性能的严苛要求,价格却更低廉。”张龙超介绍。
市场数据更具说服力。项目实现产业化以来,累计推广量突破20万吨,应用于各大车企主力车型,这种比传统钢材更薄、更强的材料正快速替代传统方案。
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汽车轻量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契合了汽车行业高强轻量化的发展趋势,对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助力地方:融入区域发展,打造产业集群新引擎
当薄镀层钢板首次在西昌基地实现十万吨级量产时,中国汽车行业彻底摆脱了热冲压钢“无米下炊”的困境,也为西昌“3+1”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建设及钒钛产业千亿集群打造注入了强大动力。
雄心不止于此!瞄准高强减薄,开拓新能源新蓝海
“汽车用钢领域正朝着高强减薄的方向加速迈进,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更是对电池包用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所以未来将重点开发2200MPa热成型钢,并同步开展厚度在0.8以下的高强钢研发工作。”张龙超说道。
站在西昌钢钒生产基地,机械手臂正在吊钢卷,这些闪耀着银灰色光芒的钢卷,即将变身为守护驾乘安全的“钢筋铁骨”。
远处,钒钛产业园的塔吊勾勒出攀西地区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天际线。红土地下沉睡的宝藏,正在中国钢铁人的创新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