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聊起新能源车,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插混/增程更稳妥。”
因为充电桩不普及,续航焦虑又真实——
电车再怎么诱人,真要买回家,多数人还是想留条“后路”。
可现在呢?风向开始变了。
你应该也发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干脆一步到位,直接选纯电车。
甚至理想这样主打增程的车企,也开始大力推出纯电新车了。
为什么短短两年,态度就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
看完这篇,你就懂了,甚至会庆幸:还好知道得早,没走弯路!
首先,在于大家发现:原来增程/插混也有续航焦虑
虽然很多人觉得,选了插混/增程,就能摆脱续航焦虑。
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理想。
一方面,“可油可电”的车型,纯电续航普遍偏低。
以理想L6为例,纯电续航标称212km,看起来还行,但实际用起来,根本不经用。
正常情况下,满电能跑到180公里就算不错了;
到了夏天或者冬天,用电效率更低,往往直接跌到150公里以下。
关键是——你以为150公里就是实打实的续航?
太天真了。
因为当电量低于20%时,系统会强制开启“保电模式”,也就是你看着还有电,实际根本用不了。
所以,真正能用的续航,远没有你想的那么多,很多人两三天就得充一次电。
另一方面,它的充电体验也远不如人意。
说白了,不要以为都是新能源车,充电速度就是差不多的。
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的。
因为设计理念的问题,增程/插混的充电速度往往很慢。
拿纯电车来说,现在好一点的车,差不多能做到5c 充电,12分钟补充500km 的续航了。
但增程/插混呢?
目前还停留在2c 充电的阶段——充个电,往往需要4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
纯电续航短,充电效率又低,没有家充的用户,续航焦虑就出现了。
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用户干脆放弃折中选择,直接转向了纯电。
其次,很多人习惯了电的体验,就不愿用油了
简单来说就是:
很多人买插混/增程时,是冲着“电油双全”去的;
但真用了一段时间,却变成了——能用电,就绝不碰油。
至于说为什么会这样?说到底,是因为差距太明显了。
譬如拿“使用成本”来说。
现在很多城市的电价,差不多一公里只要一毛甚至几分;而用油的话,哪怕是省着开,也得五毛起步。
就这个差价,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接受的。
像有位理想L7车主就提到:
“一箱油加满要六百多,跑个六七百公里就没了;但充电,一次几十块就够,心理落差真的太大。
虽然可以逼自己“灵活点”切换油电,但每次踩油门的那一刻,内心都会有种隐隐的负罪感。
结果就是——干脆换了纯电车,彻底不纠结了。”
更关键的,是驾驶体验。
纯电行驶时,车子安静、顺滑,起步轻盈,一踩就走,整个过程特别“顺”。
但一旦进入亏电状态,整台车立马变了——变得拖沓、发闷,还伴随着明显的噪音和震动。
虽然这些表现,其实和普通油车差不多。
但问题是: 就像穿惯了运动鞋,突然换回皮鞋,虽然能穿,但哪都别扭。
也正因为这样,越来越多人开始买纯电车了!
最后,就是基础设施的进步,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迅速
以前大家害怕买电车,是怕找不到桩,怕出门没电,怕被困在高速上。
但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这两年,这种“充电焦虑”,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无论是城市还是高速,充电桩都在肉眼可见地变多、变密集——
尤其是国家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这些头部平台,几乎把主城区、高速服务区都铺满了。
这不是错觉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改变….
譬如2018年那会,全国才30万根公共充电桩,功率也就60kw。
就这种情况,电车肯定不好用。
但如今呢?
截至2025年4月,全国新能源充电桩总量已经高达1406.4万台,同比增长46.3%,其中公共充电桩399.2万台、私人充电桩1007.2万台。
也就是说:
以前是开着导航找桩,现在是走到哪都有桩;
以前是排队等充电,现在是快充口一插就上,十几分钟搞定。
甚至很多新小区、商圈、写字楼,也都开始配建专属充电车位。
考虑到这个情况,自然越来越多人开始“买纯电车”了。
说到底,不是纯电车变得多完美了,而是整个社会的补能环境,已经在悄悄改变。
加之纯电续航越来越长,充电速度越来越快——
大家喜欢买纯电车,自然就变得很正常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