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7 月 2 日晚的返场直播中,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针对网友热议的 "红米汽车" 话题作出明确回应:"我们确实是没有这样的打算"。这一表态与此前 Redmi 品牌总经理王腾的说法完全一致,显示出小米高层在汽车业务战略上的高度共识。
一、雷军现场回应:优先做好主品牌
直播中,雷军特别强调,小米汽车当前的核心任务是确保主品牌站稳脚跟。他透露,小米 YU7 上市后订单量远超预期,标准版锁单后预计交付周期已排至 58 周以后,扩产后年度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提升至 35 万辆。"SU7 和 YU7 的市场表现让我们意识到,现阶段必须集中资源把主品牌做好。" 雷军表示,小米汽车团队正全力以赴解决产能问题,短期内无暇顾及子品牌扩展。
这一战略选择与小米汽车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作为造车新势力,小米汽车自 2024 年首款车型 SU7 上市以来,仅用 15 个月便实现累计交付近 30 万辆,成为增速最快的新能源品牌之一。但相较于比亚迪等传统巨头,小米汽车在供应链管理、生产规模等方面仍需夯实基础。正如王腾此前所言:"小米汽车刚刚起步,肯定是先把小米汽车做好"。
二、红米品牌定位与汽车业务的适配性分析
红米作为小米旗下独立品牌,自 2019 年独立以来,始终以 "极致性价比" 为核心竞争力,覆盖从入门到中高端的智能手机市场。其成功路径依赖于成熟的供应链体系、规模化生产能力以及精准的用户需求洞察。但汽车行业的复杂性远超手机:
三、市场竞争格局与小米的战略选择
尽管雷军明确否认,但市场对 "红米汽车" 的期待并非空穴来风。当前 10 万级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两极分化:比亚迪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占据主导地位,而小鹏 MONA、吉利银河 E5 等车型则试图通过智能化体验破局。小米若此时入场,需直面两大挑战:
对此,雷军在直播中暗示了小米的应对策略:"每个产品有自己的优点,自信的话讲自己优势就行"。当前小米汽车正通过生态联动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如 YU7 支持米家设备车载控制、磁吸物理按键拓展智能场景等。这种 "科技平权" 的打法,或许比单纯的价格战更符合小米的长期战略。
四、地域视角:杭州成小米汽车重要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在小米汽车的市场布局中占据特殊地位。数据显示,2024 年小米 SU7 在杭州的销量达 11701 辆,位居全国城市榜首。这一成绩与杭州作为数字经济中心的定位高度契合 —— 小米汽车的智能座舱、端到端辅助驾驶等功能,恰好满足了杭州年轻用户对科技体验的追求。雷军在直播中提到的 "女性用户占比 30%"、"流金粉等配色受青睐" 等数据,也与杭州消费市场的年轻化、个性化趋势相呼应。
五、行业观察:智能汽车的 "红米时刻" 已到来
虽然小米暂时按兵不动,但行业层面的 "红米化" 趋势已然显现。小鹏 MONA 通过全场景语音交互、高阶智驾功能实现 "半价体验",吉利银河 E5 则将 Flyme Auto 车机系统下放至 10 万元级别。这种 "智能平权" 的竞争逻辑,与当年红米手机通过 MIUI 系统颠覆山寨机市场如出一辙。正如行业分析师指出:"未来汽车市场的竞争,本质上是智能化能力的竞争"。
对于消费者而言,雷军的表态意味着短期内需将目光聚焦于小米汽车现有产品线。而对于行业而言,这一决策或许标志着小米正以更审慎的态度对待汽车业务 —— 毕竟,在经历 SU7 交付延期、供应链波动等挑战后,"稳扎稳打" 比 "快速扩张" 更为重要。正如雷军在直播结尾所言:"忙完这一阵,我还要去学开叉车",这种务实态度,或许正是小米汽车持续突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