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甄瑶
欢迎供稿 | 请添加微信shaoyanlin412
刚跨入7月,车市热度达到新高。
这两天,车企纷纷公布6月销量战报,2025年上半年“期中考”成绩也同步揭晓,一组组飘红数据刷爆屏幕。
整车集团层面,比亚迪与上汽集团均超200万辆,中国一汽、奇瑞集团、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则构成“百万辆阵营”,展现头部企业的稳定实力。
在新能源赛道,小鹏、零跑、理想跻身“半年20万辆俱乐部”,小米汽车和鸿蒙智行冲至新高,一些“厂二代”(岚图、深蓝、阿维塔、魏牌等)销量也大幅增长。
合资板块中,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和上汽通用销量回升,表明传统合资品牌在市场调整中已有适应性改善。
这些率先公布的数据都很漂亮,相比之下,人们口中常谈的那些诸如消费降级、市场寒潮、赚钱艰难等论调,显得有些苍白。
漂亮的数据背后,上半年的动荡与硝烟不该被淡忘:价格战打得头破血流,舆论场的口水仗此起彼伏;哪吒暴雷的余波未平,维权的声音从未停歇;全民追捧的智驾突然急刹车;超17家车企联手承诺“账期不超60天”的背后,是产业链上下游的集体焦虑……
有人在浪潮里站稳脚跟,有人在角落里挣扎,这就是残酷的竞争逻辑。而且,中国汽车行业洗牌的速度,比想象中更快。
整车集团大整合答卷
7月1日,整车集团的半年销量战报比往年更早密集亮相,这背后藏着一层特殊意义——此刻的数字,其实也是2024年起席卷全行业的大整合后,首份阶段性改革成绩单。
2024年,中国汽车集团集体进入架构调整年。从品牌运营到产业链技术,从组织架构到管理模式,各集团以强化一体化力量为核心,纷纷推进变革。
比如,2025年是广汽集团三年“番禺行动”、开启自主品牌一体化运营第一年。
上汽集团的大乘用车板块调整,始于2024年8月的人事大调整,上汽通用、上汽大众、上汽乘用车高层变动,为后续整合埋下伏笔。2025年初,还成立大乘用车执管会,将荣威、名爵、飞凡等品牌的国内海外业务统筹管理,试图解决多品牌各自为战的痛点。
两家汽车一级央企,中国一汽和东风汽车从去年开始,进入组织架构体系变革时期。比如,2024年最后一天,东风汽车宣布,对总部职能部门进行调整,推动公司总部由战略管控向运营+统筹转型,进一步整合集团资源运营自主乘用车事业。
头部民营车企吉利汽车同样如此。今年1月5日,吉利控股启动“一三三”战略,即遵循《台州宣言》一个总纲,围绕组织与文化、竞争力和管控模式等三大方向转型,强化整车业务、核心零部件和生态业务等三大版块。领克和极氪组合成极氪科技集团。
体系调整尘埃落定后,市场终将用数字证明,谁家整合真正破除了壁垒、谁家重构切中行业痛点、谁在这场体系力竞赛中抢占先机。
刚刚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数据,遂成为检验这些变革成效的一面镜子。从同比增速均为正增长来看,各集团的改革显露初步成效,但在变革的深度与节奏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部分企业加速释放整合红利,另一些则仍处于效能转化的蓄力期。
比亚迪和上汽集团堪称“头部双雄”。前者以214.6万辆的半年销量(同比增长33.04%)略胜一筹,持续领跑;而后者则展现老将的深厚积淀,上半年整车批售205.3万辆(同比增长12.4%),与比亚迪仅约10万之差,但上汽集团终端零售交付量为220.7万辆,在这方面实现反超。
这份成绩背后,是上汽改革后“三驾马车”发力:自主品牌实现销量130.4万辆,同比增长21.1%,占比提升至63.5%;新能源车为64.6万辆,同比激增40.2%;海外市场逆势增长1.3%,达49.4万辆,一体化整合的协同效应持续显现。
上汽战报里的大单品销量、海外市场增长数据,正是对架构整合效率的直接反应。
再来看百万辆阵营。这里“贴身肉搏”激烈,中国一汽、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奇瑞集团上半年销量分别为157万辆、140.92万辆、135.5万辆、126万辆。
中国一汽上半年整车销量同比增长6.1%。此中,红旗品牌6月单月销量超5.2万辆,同比增长29.6%;1-6月销量突破22.5万辆,同比增长11.8%,稳步领跑自主豪华品牌阵营。合资品牌销量112.1万辆,保持合资阵营领先地位。
长安汽车今年上半年销量为135.5万辆,创近8年新高。其中,新能源车为45万辆,同比增长48.8%,凸显转型成效。
吉利汽车以47%的同比增速,成为这个阵营的黑马,并因此雄心勃勃地将全年销量目标,从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展现对改革效能的信心。
1-6月份,奇瑞集团实现销量、出口、新能源、技术四大增长,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答卷。
另一家民营巨头长城汽车上半年销量为56.98万辆,同比增长1.81%,表现可谓稳健。此中,6月新能源车销售3.64万辆,1-6月为16.04万辆。6月海外销售4.01万辆,1-6月为19.77万辆。
截至发稿,广汽集团和东风汽车未发布集团上半年销量。
正如行业规律所示,整车大厂竞争本质是一场比拼系统性能力的马拉松:短期看产品迭代与销量冲刺,中期看技术突破与供应链韧性,长期则取决于生态构建与全球化布局的深度。
在这场以体系力为核心的较量中,只有在多个维度同时保持优势的企业,才能在行业洗牌中稳居头部,任何一个环节的短板,都可能成为被对手超越的突破口。
合资车企调整复苏
在经历一段时期的调整后,合资车企的复苏态势逐渐清晰。
7月1日,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上汽通用等头部合资企业集中披露最新销量数据,均实现环比增长,显示该板块整体向好的势头——这次起势,表明合资车企“油电共进”战略落地阶段性成果。
上半年,一汽-大众销售43.6133万辆,同比增长3.5%,成为合资车企复苏浪潮中的扛旗者。
6月,其整车销售16.01万辆(含进口车),同比增长15.1%。其中,大众品牌交付8.7万辆,同比增长12.5%;奥迪为6.1万辆(含进口车),同比增长15.7%;捷达为1.21万辆,同比增长33.4%。
一汽丰田1-6月销售新车37.7821万辆,同比增长16%。除了正增长的销售记录不断拉长外,上半年一汽丰田有两个重要事件。
一是,一汽丰田第1200万台新车于5月下线,标志着一汽丰田再次跃上发展新征程,是行业中少有的到达此规模的车企。
二是,6月,一汽丰田销售公司办公地址由北京迁至天津,这是其成立22年来,首次跨省域搬迁。这将缩短销售公司与总部、与产和研的沟通链路,从而构建起以市场为指挥棒的研产销一体化机制,用更灵活、更快速的方式,推动产品迭代焕新,丰富产品矩阵,提升产品竞争力。
此外,上汽通用汽车6月终端销量为48675辆,同比增长7.6%。
从他们的销量结构来看,燃油车基本盘稳固,构成他们增长的基石。
比如,一汽-大众6月销量同比增长15.1%,速腾、迈腾、探岳等主力燃油车型持续占据细分市场头部位置,1-6月其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印证了其在传统燃油领域的积淀。
上汽通用的别克GL8、昂科威等经典车型保持强势。昂科威Plus上半年同比增幅近200%,显示燃油车市场仍存结构性机会。
与此同时,合资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为增长注入新动能。
一汽丰田上半年电动化车型销量占比达49%,表明近半销量来自新能源;上汽通用6月新能源终端销量同比增长13.2%,尽管基数尚低,但转型方向明确;一汽-大众已规划从2026年起,推出10款新能源及混动车型,布局多元动力路线。
这些数据揭示了合资车企的双重战略:一方面,凭借品牌底蕴与产品口碑,在燃油车领域巩固存量市场;另一方面,加速电动化、智能化转型,通过组织架构调整与产品矩阵优化,抢占增量赛道。
然而,在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合资车企能否将阶段性增长转化为长期竞争力,仍待市场检验。
华为小米掌控“新”赛道
6月26日,小米汽车再度甩出王炸——新车YU7以25.35万元起售,上市即引爆市场:3分钟大定突破20万辆,1小时冲至28.9万辆,18小时锁单量飙升至24万辆……
这组数据刷新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开售纪录,比如其18小时锁单量超过所有新势力5月销量总和,犹如在新势力阵营投下了一枚震撼弹,让25万级SUV市场被小米YU7强势掌控。
数据显示,小米汽车6月交付量持续发力,仅SU7一款车型便交付超2.5万辆;截至6月底,SU7系列累计交付已超25万辆。
不过,若论在高端市场的掌控力,当数鸿蒙智行。
6月,鸿蒙智行全系单月交付52747辆,单日最高交付3651辆,双双刷新品牌历史纪录。它还以39个月累计交付80万辆的速度,创下新势力最快交付纪录。从市场格局来看,鸿蒙智行牢牢站稳40万~100万级市场。
目前,鸿蒙智行的“五界”布局或已达上限,这意味着其合作体系将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
一边是小米以价格+流量,快速撕开市场缺口;一边是鸿蒙智行凭借生态+多品牌,协同巩固高端优势。新势力赛道的竞争逻辑,正被这两股力量、两种模式重新定义。
理想汽车或许首当其冲。
数据显示,理想汽车6月交付36279辆,第二季度累计交付11.1074万辆,同比下降24%、环比下降11.2%——这是其近年来交付量首次出现同比下滑。
今年是理想汽车成立十周年,这家新势力晒出“五年累计交付超133万辆、连续两年蝉联20万元以上中高端市场中国品牌销量冠军、年营收超千亿元”的亮眼履历。但是,面对鸿蒙智行的生态攻势和小米汽车的流量碾压,以及市场一堆号称“半价理想”的竞品围堵,理想汽车增长势头已显“力不从心”的疲态。
其他新势力的分化愈发明显。
零跑与小鹏在20万元以下市场站稳了脚跟。6月,零跑交付48006辆(同比增长138%),创历史新高,上半年销量超22万辆;小鹏6月交付34611辆(同比增长224%),连续8个月破3万辆,上半年19.7万辆的交付量已超2024年全年。
7月3日,小鹏G7即将上市。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小鹏将由G7开启跨时代智能算力,并于今年年底推出超电动力,会连续再创新绩。
蔚来在以多品牌策略加速突围,6月交付2.49万辆,同比增长17.5%,其中乐道、萤火虫品牌均创今年月销新高。今年第二季度,蔚来交付新车7.21万辆,环比增长71.2%,创历史第二好成绩。
极氪则略显乏力,6月销量为1.67万辆,同比下滑16.94%,今年以来月销始终未破2万辆,与主流新势力的差距逐渐拉大。
与此同时,“厂二代”品牌在持续突破细分市场。
岚图在MPV领域大获成功,6月销量为10053辆(同比增长83%),上半年累计56128辆(同比增长85%)。其中,梦想家在6月第三周以2720辆的销量登顶全国MPV总榜,同时拿下新能源MPV、高端MPV双冠,超越传统合资竞品。
阿维塔6月销售10153辆(同比增长117%),连续4个月破万。依托超700家渠道触点(覆盖200余城)和客户服务“一号工程”,其市场渗透力持续提升。
时隔4年,长城汽车旗下高端品牌魏牌终于再度迎来月销破万——6月交付量超1万辆。对于这份迟来的成绩,魏牌方面表示:“对我们来说,这不是一个数字的跃升,而是一份责任的开始。”显然,为了这一刻,魏牌已经等了太久。
纵观上半年销量,可看到新势力的竞争早已跳出单一维度——有的在价格带厮杀,有的靠细分市场破局,而鸿蒙智行与小米汽车的“双强效应”,正倒逼整个赛道加速进入淘汰赛。
进入第三季度,汽车市场如同天气,竞争的焦灼、转型的压力、出口的挑战等多重“高温”同时加压,每一家车企都在经历煎熬——销量业绩的起伏、产品开发的攻坚、供应链的稳定维系等,都像把企业置于高温熔炉中反复淬炼,堪称地狱级考验。
中国汽车市场比拼的,早已不是某时某刻的冲刺爆发力,而是看谁能在“烤”验中,以更坚韧的体系韧性、更稳健的战略定力,一步步熬过难关。
这个夏天,对所有车企而言,最紧要的或许不是盲目加速,而是学会为自己撑伞——在守住基本盘的同时,为技术储备、现金流健康、用户信任等筑牢防线。如此,方能在热浪退去后,依然保有前行的底气。
文章来源:帮宁工作室,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