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2025年更惨烈的价格战中,主机厂为争夺市场份额的疯狂举措,正在将经销商推向生死存亡的悬崖。许多4S店早已是"名存实亡的活死人"。
作者丨流意
投稿请加微信:18001896570
转载请注明来源:AC汽车(ID:acqiche)
6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为什么必须破除“内卷式”竞争?》,点名批评部分主机厂为降本强行压价、偷工减料、抄袭专利等乱象。
次日,上海市汽车销售行业协会、江苏省工商联汽车销售协会、浙江省汽车流通协会、安徽省汽车经销商协会联合发函,敦请主机厂改善长三角地区汽车经销商的经营困境。
这场始于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已从销售终端蔓延至整个产业链:当主机厂将成本压力转嫁给经销商与供应商,整个行业生态正在被逐步吞噬。
长三角地区经销商的困境,不仅是经营难题,更是汽车产业链结构性矛盾的集中体现。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在价格战的绞肉机里,没有哪个环节能独善其身,整个行业都在为短视的恶性竞争付出代价。
01、长三角经销商生存危机加剧
库存高压首当其冲。四省协会函件中指出,豪华品牌库存系数突破2.7警戒线,个别国产品牌竟达4.0,相当于经销商需垫资囤积四倍月销量的新车。
金融政策的突变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6月起,长三角地区银行业陆续暂停汽车贷款业务,导致大量按揭客户无法提车,订单流失严重。叠加区域补贴政策收紧,导致消费者观望情绪浓厚,销量断崖式下滑。
此外,成本高企更使经营雪上加霜。长三角地区的场地租金远超行业警戒线,人力和营销支出难降。
以杭州市场为例,豪华车经销商的退出和调整,反映出整个行业的低迷状态。
5月份,运通旗下杭州运通和晟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爆雷,涉及宝马、奥迪、路虎3家4S店,2000多名车主受到影响,爆雷当天晚上就有200多名车主到现场维权。
广汇宝信发布公告称,旗下位于江浙沪地区的10家宝马4S店已被厂家取消授权,其中杭州有2家。
宝利德集团在杭州的2家捷豹路虎店也被取消授权,目前该品牌在杭州只剩下2家店。而宝利德在杭州的奔驰4S店,也传出闭店消息。
残存者亦在转型求生。浙江利华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作为老牌的奥迪4S店,转投小米汽车;中升控股的浙江中升锦澳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改造为问界。
这残酷图景背后,更深层危机在于网络布局的严重失衡。以上海为例,一汽奥迪、宝马、奔驰便分别盘踞18、25、27家门店。这种“扎堆开店”的旧策略,在增量时代尚可喘息,一旦驶入存量竞争深水区,“僧多粥少”的厮杀便无可避免。
更值得警醒的是,上海一季度新能源渗透率已突破48%,特斯拉、问界、蔚来、小米等新势力正以科技与体验重构战局。
这场发轫于长三角的经销商危机,实质是汽车产业变革期渠道模式重构的缩影,也折射出整个行业转型期的阵痛。
02、压库模式下的4S店已是"活死人"
汽车经销商与主机厂之间,本应是互利共生的商业伙伴。只要利润尚存,双方总能维持表面的平衡。然而当整个行业陷入“以价换量”的恶性循环时,脆弱的共生关系便布满裂痕。
四省协会的函件撕开了行业光鲜表象,直指主机厂两大致命操作:其一,以行政命令式摊派销量任务,完全漠视市场承载极限,将经销商推入库存积压与资金链断裂的深渊;
其二,设计变态返利规则,将激励与多重指标强行捆绑,未达标即全额取消,变相逼迫经销商虚报销量、透支市场信任。
协会直指此类压库行径已触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红线,呼吁建立动态库存调节机制(建议系数≤1.5),废止强制搭售、频繁更换试驾车等非理性考核。
这并非行业首次控诉——去年市场监管总局已向捷豹路虎、奥迪、大众、宝马、奔驰五大品牌发出《提醒敦促函》,警示其经营行为中的垄断风险。
但显然,这些警告未能阻止主机厂将库存压力转嫁给经销商的惯性操作。
在2025年更惨烈的价格战中,主机厂为争夺市场份额的疯狂举措,正在将经销商推向生死存亡的悬崖。
在压库模式下,经销商为完成任务被迫平进平出、亏本销售已成常态。拒绝跟进任务的代价更为惨重:先是返利蒸发,继而市场推广支持中断,最终连售后备件订货与索赔资格都将冻结——这无异于在品牌体系内被宣判“商业死刑”。
整个经销体系已然沦为畸形考核制度的附庸。正如AC汽车专栏作者车内韩车所言,许多4S店早已是"名存实亡的活死人",投资人选择跑路不是逃避,而是继续经营下去,等待自己的可能不是简单的血本无归,而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无底深渊。
这场博弈暴露出汽车产业链最致命的结构性矛盾:当主机厂将经销商视为转移经营风险的"蓄水池",当商业合作异化为零和博弈,整个行业都在为这种短视付出代价。
03、价格战下没有赢家
在价格战肆虐的第五年,中国汽车行业正陷入"增产不增收"的恶性循环。
2025年一季度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8.4%,行业利润率却从4.3%跌至3.9%,数字背后是整个产业链的集体失血。
当新车成交均价从2023年的18.4万元断崖式下跌至16.4万元,价格战这把双刃剑正在反噬产业根基。
上游供应链已亮起红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檄文揭开了主机厂"极致降本"的残酷真相:在冷轧板利润跌破100元/吨生死线时,车企仍强硬要求每吨再降300元。这种超越成本极限的压榨,迫使钢铁行业祭出"款到发货"的非常手段。
更致命的是180天起的超长账期,正在抽干中小零部件企业的现金流,整个供应链如同绷紧的钢丝,随时可能断裂。
下游经销商的生存图景更为惨烈。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5月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飙升,终端价格波动导致订单周期延长、资金回笼受阻。在半年考核重压下,仅有35%的4S店勉强完成销量目标。
运通、宝信、乾城等集团的资金链断裂,不过是压库模式与价格战叠加的必然结果。当经销商被迫在"亏本卖车"与"失去授权"间二选一,整个销售网络正在经历系统性崩塌。
这场由主机厂发动的价格战,正在演变为全行业的慢性自杀。
四省协会的联名函与主管部门的红灯警示,不过是冰山浮出水面的警示信号。当供应商拒绝赊销、经销商成批退网,主机厂终将发现:他们亲手打造的产业链堡垒,正从内部开始瓦解。
当经销商在亏损泥潭中扭曲经营,当供应商用停供自保,整个行业的健康生态已被价格战绞杀殆尽。
历史反复证明,当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在为生存挣扎,也意味着没有哪个环节能独善其身。这场价格战,该到了按下暂停键的时刻。
——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