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巴西汽车行业电动化转型对就业与收入的影响研究报告
报告共计:37页
巴西汽车业电动化转型:就业、收入与环保的多维变革
近年来,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着从燃油车向电动汽车的深刻转型,巴西作为拉美地区的汽车大国,也在这一浪潮中探索着自己的路径。2024年6月,巴西通过《绿色 mobility与创新计划》(MOVER),为低排放汽车生产提供激励,引发了汽车行业新一轮投资热潮。近日,一份关于巴西汽车业电动化对就业与收入影响的研究报告,揭示了这场转型背后的多维变革。
电动化与燃油主导:两种未来的碰撞
为了清晰展现转型的影响,研究设定了两种情景并追踪至2050年:一种是"基准情景",即燃油车持续主导市场,仅伴随少量电动汽车增长;另一种是"电动化情景",即电动汽车销量大幅提升,逐步成为市场主流。两种情景均涵盖乘用车、轻型商用车、中重型卡车及公交车等多个细分领域。
从就业数据来看,电动化情景的优势逐渐显现。报告显示,到2050年,电动化情景下创造的就业岗位将是基准情景的2.1倍,增幅达116%。这一差距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电动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带动整体需求扩张;二是电池等核心部件本地生产能力的提升,形成了更完整的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是,就业增长并非均匀分布在各个行业。在电动化情景中,电气机械与设备制造(包括电池和电动动力系统)成为最大赢家,就业占比从基准情景的2.9%升至10.8%;而燃油车及传统零部件生产的就业占比则明显下降。服务业作为巴西经济的重要支柱,在两种情景中均贡献了近80%的新增就业,这得益于汽车产业链对金融、零售、研发等服务的广泛需求。
收入分配:劳动者更受益的新格局
除了就业数量,收入分配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研究发现,电动化情景下,总收入中工资占比达到53%,高于基准情景的45%。这意味着在电动化转型中,劳动者能获得更多经济收益,而非仅仅是企业利润增长。
这一差异的根源在于产业链的结构变化。电动汽车生产更依赖高工资的工业部门,如电气设备制造、精密机械等,这些领域的扩张推高了整体工资水平。相比之下,基准情景中燃油车及相关行业(如炼油、传统零部件)占比更高,这些行业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工资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下滑。
不过,收入增长的背后仍存在性别不平衡。尽管电动化情景下女性就业占比略升至33.5%(基准情景为32.2%),但整体来看,约三分之二的新增岗位仍由男性占据。这与电动汽车生产涉及的核心行业(如汽车制造、电气设备)当前的性别结构有关——这些领域男性从业者占比普遍在70%以上,反映出转型过程中实现性别平等仍需更多努力。
环保与产业升级:转型的双重红利
电动化转型的环保效益同样显著。报告测算,到2050年,电动化情景将比基准情景减少67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这一减排主要来自乘用车(占比40%)和重型卡车(占比23%),前者因保有量大,后者因单位能耗高,电动化后减排效果尤为突出。
从产业升级角度看,电池本地生产能力是关键变量。研究的敏感性分析显示,若巴西能实现100%电池本地生产,电动化情景的就业岗位将比50%本地生产时再增23%;即使仅维持当前21%的本地生产(主要是电池组装),电动化情景的就业仍比基准情景多90%。这表明,掌握电池生产等高附加值环节,不仅能提升就业质量,更能增强巴西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出口表现则直接影响转型速度。若巴西电动汽车出口未能跟上全球趋势,而是延续燃油车出口下滑的轨迹,电动化情景的就业优势要到2032年后才能显现。反之,若能抓住拉美邻国(如智利、哥伦比亚)的电动化需求,将加速就业增长,巩固巴西在区域汽车贸易中的地位。
转型中的挑战与趋势
这场转型也伴随着行业阵痛。燃油车及传统零部件生产、农业(与生物燃料相关)等领域的就业在电动化情景中相对减少,意味着部分劳动者需要转向新的行业。这要求社会建立相应的技能培训体系,帮助从业者适应产业链的变化。
同时,电动汽车与燃油车的成本差距正逐步缩小。随着电池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预计到2028-2029年,电动汽车价格将与同级别燃油车持平,这将进一步加速市场渗透。巴西丰富的锂资源和生物燃料产业基础,也为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占据独特位置提供了可能。
总体而言,巴西汽车业的电动化转型不仅是应对全球环保趋势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就业升级、收入增长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机遇。这场变革的最终成效,将取决于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社会适应的协同推进,而其影响也将远超汽车行业本身,成为巴西经济转型的重要注脚。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37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