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峡时报》3月9日报道称,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旗下企业正加速研发分离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计划于2026年实现大规模量产,有望成为全球首家突破飞行汽车商业化量产的企业。这一进展标志着中国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战略布局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
低空经济作为中国“十四五”规划重点培育的新增长引擎,涵盖无人机物流、空中交通、应急救援等领域。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5000亿元,多地相继开放3000米以下空域试点。在此背景下,小鹏汽车于2022年成立飞行汽车研发团队,其分体式飞行汽车设计通过陆空双模式切换,兼具法规适配性与技术突破性。
小鹏航空此次公布的“陆地航母”方案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陆行体为全尺寸四轮驱动智能汽车,飞行体则为纯电垂直起降航空器,两者通过机械锁止机构实现快速分离组合。在陆地模式下,整套系统续航里程达600公里;切换至飞行状态后,飞行体可搭载两名乘客实现单次100公里的低空飞行。据研发负责人透露,该产品已通过90%的适航法规验证,正在攻克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对接等关键技术。 这一创新产品的推进,与中国政府力推的低空经济政策形成共振。
2024年初,国务院印发《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明确要求2027年前建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产业体系。深圳、合肥等15个城市已划定低空飞行示范区,广州更是计划投资超200亿元建设全球首个电动飞行汽车智慧交通基地。行业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已有超过30家企业布局飞行汽车赛道,其中7家上市公司市值合计突破千亿。
国际竞争格局中,美国Joby Aviation和德国Lilium虽在适航认证进度领先,但其产品定位高端商务出行,单价超200万美元。相比之下,小鹏采用“先陆地后空中”的策略,初期将飞行体作为陆行体的可选配件销售,整车定价预计控制在100万元人民币以内,瞄准中短途城际通勤市场。分析师指出,这种分阶段商业化路径更易形成规模效应,符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既有的成本控制优势。
不过,飞行汽车产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除空域管理、起降场建设等基础设施瓶颈外,电池能量密度需提升至400Wh/kg以上才能满足商业运营需求,而当前主流产品仅达300Wh/kg。小鹏航空对此表示,正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高密度航空电池,并通过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将飞行体自重降低35%。值得注意的是,该企业已启动适航认证三年倒计时计划,预计2025年完成全部52项适航审定试验。
飞行汽车从概念走向量产,不仅将重构未来城市立体交通网络,更成为中国抢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战场。随着政策、资本与技术三重红利的持续释放,这场由陆地向低空延伸的产业革命,或将催生继高铁、新能源车之后又一张“中国智造”名片。全球目光正聚焦2026年——这个可能改写人类出行史的重要时间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