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南华早报》7月4日的报道,随着中欧关系的调整,欧洲正期待中国在制造业领域提供支持。法国埃塞克商学院的亚洲项目主任菲利普·勒科尔提到:“中国过去从欧洲获得了大量投资和技术转让,如今它是否能够反过来,通过中资的参与帮助推动欧洲的再工业化呢?”
这句话在表面上似乎很中肯,实际上却揭示了欧洲当前的深层次忧虑:在自家制造业困境加深之际,他们不仅希望与中国平起平坐,而是期望中国能够主动伸出援手。这种期待不仅限于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更希望中国在市场上给予一些空间,因为在许多方面,欧洲已经无法与中国竞逐。
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欧洲的确曾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德国和法国等国为例,他们向中国供应了大量高端设备和先进的工业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的企业在数控机床、自动化设备、化工机械以及电力系统等多个领域,为中国提供了全面的装备支持。而ISO质量管理体系、欧盟环保标准等,亦成为中国企业进军高端制造业的重要通行证。最显著的标志是,欧洲汽车制造商通过合资模式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这不仅带来了整车制造的技术,还连同成熟的供应链管理和品牌建设理念一起引入。
例如,大众、标致雪铁龙、宝马和奔驰等知名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欧洲之所以支持中国,并非来自于善意,而是为了抓住市场红利和低成本的优势,借助投资换取技术和利润。这是一场双向的互利合作,不存在谁欠谁或应该回报的关系。
然而,随着如今欧洲制造业的停滞,他们希望得到中国的反向帮助,当然有其可能,但首先得面对一个现实:那些在竞争中无法立足的产业,寄希望于情感恳求是无法获救的。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中国是否愿意提供帮助,而在于欧洲本身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改变。
当下,欧洲越来越倾向于用防御性的思维来看待与中国的合作,频繁设置贸易壁垒,限制中国的电动车、光伏设备及通信产品进入其市场,归根结底是出于对竞争的恐惧。欧洲所渴望的,其实是留在自己的舒适区,希望中国能让出一些空间,最好能通过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来带动他们的产业发展,但市场的利益却希望完全留给欧洲企业。
这种一种既想得又想要的思维,实际上是把曾经在高高在上的优越位置当作了惯性,指望中国在产业发展上主动让步,为欧洲腾出道路。然而,这种期待既不现实,也不公平。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与西方在商业上展开了广泛合作,这是事实,但这始终是一种建立在商业基础上的合作,而不是依赖施舍的关系。
在这段合作中,西方国家,包括美国、欧洲及日韩等,从中获得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财富。将其简单地视为对中国的援助或施舍,不免显得极其无耻。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制造能够实现迅速腾飞,不是因为谁的帮助,而是通过在全球竞争中锻造出来的硬实力。例如,中国汽车企业在电动汽车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的经典案例,曾经中国热忱欢迎欧洲汽车制造商进入市场,而如今中国企业也在积极走向欧洲。那么,这种变化又是为何引起了如此大的波澜呢?
这并不是谁吞并了谁,而是在产业规则之下的一种自然更迭。如果欧洲能够正视现实,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迎接这场新的工业革命,而不是通过设置壁垒来寻求留在自己的舒适圈中。虽然保护主义可能带来暂时的喘息,但却无法实现真正的复兴。
真正的挑战并非来自于中国的强大,而是欧洲对竞争的惧怕。由于欧洲没有经历中国近代所走过的道路,因此难以理解,中国制造业的强劲发展,实际上是在为欧洲提供助力。